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香港賽區)旨在推動中學生創作風氣,並通過對生命及生活題材的思考與反省,提升香港中學生的文學修養、道德水平及寫作能力,發掘具文學創作潛質的人才。香港賽區為「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全國二十多個賽區之一,香港賽區的優勝同學將會參加由全國大賽組委主辦的全國總決賽。申請機構除了主辦香港賽區賽事外,亦將同時舉辦不同形式的文學活動,包括為老師和同學舉辦的專題講座、寫作坊、文學營、出版活動等等,以提高香港師生在中國語文和文學方面教與學的水平。相關專題講座的錄影已上載互聯網供老師和同學重溫。
資源 :
(一) 海外名家講座:寫作的起點 -- 生活中的感動
我們要問自己,文學寫作的目的是什麼?傳達知識嗎?不是,各門學問傳達知識。文學作品主要的功能在令讀者感動,因為受感動而有啟發。作者要先在生活中有所感動,將之訴諸文字。所以你要審視自己生活中受感動的片刻。講座以中學同學為對象,講者將與大家分享寫作的經驗和感想,希望對聽眾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能有所啟發,摸索一條屬於自己的寫作之路。
講者:鍾玲教授
主持:鮑國鴻先生
(二) 文學與歷史散步講座:蕭紅人生的最後足跡
現代文學重要作家蕭紅三十一歲病逝於香港。蕭紅於1940年避戰火南下,不幸於香港淪陷後的1942年病逝。當時兵荒馬亂,蕭紅的骨灰,一半安放在淺水灣一個沙灘,一半埋在聖士提反女校的大樹下。1957年淺水灣進行大規模建設,熱心人士把蕭紅骨灰遷葬廣州。此次講座將講解當年情況,也會選讀蕭紅作品。
講者:余非女士
(三) 文學與歷史散步講座:南來文化人北歸三條主要路線介紹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原本因為避日軍戰火而南來的重要文化人及作家,頓時身陷魔爪,情況相當危險。為了營救抗日志士、重要文化人等,對國家有關鍵貢獻的滯港人士,中共組織了大營救行動。營救行動有多條路線,主要有陸路、水路、澳門線三路。此次講座除了由講者講解總體情況,還會專題探視由旺角至元朗(深圳河之前)的一段路線蹤跡。
講者:余非女士
(四) 文學與歷史散步講座:作家茅盾、夏衍的脫險記
對香港淪陷大營救的總體情況有簡單概念後,此講題由講者挑選當中兩位現代作家為例——茅盾及夏衍,透過他們的作品,認識逃亡過程的細節,例如遇到甚麼險阻?又如何脫險?講者介紹茅盾的《脫險雜記》(節錄)及夏衍的《走險記》(節錄)。
講者:陳潔儀博士
(五) 學生講座:怎樣把一篇參賽作文寫好
有沒有留意,本次講座的題目不是「把一篇作文寫好」;與講座題目相比,是多了「參賽」兩個字。參賽作文跟平日課堂作文有何分別呢?關鍵差異何在?弄明白了當中的差異,也許你就可以把比賽作文寫好。目的不在輸嬴,是借比賽機會,挑戰及改善自己的文藝寫作。
講者:余非女士
(六) 教師講座:綺靡以傷情----談屈原《九歌》的歌舞劇元素
屈原是中國首位以文學名家的偉人。《九歌》是屈原創作的一組祭歌,祭祀對象兼天神、地祇、人鬼而有之,展現楚地巫風的濃烈色彩。《九歌》既為詩賦典範,更包含完備的歌舞劇元素,無怪乎現代學者競相以各種藝術形式重新演繹此經典作品。文學的特質在於激情與美感,正所謂「綺縠紛披,宮徵靡曼,脣吻遒會,性靈搖盪」,此蓋劉勰以「綺靡傷情」概括《九歌》的精義所在。是次講座旨在依據《九歌》文本,引導聽眾欣賞此齣歌舞劇的真善美。
講者:許子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