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今日(10月29日)在普通話嘉年華會中為《普通話節2006‧來說普通話》電視節目舉行首播儀式。
該電視節目為語常會主辦的普通話節2006其中一個重點項目,由語常會委託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邀請多位政界、商界、演藝界人士及學生分享學習普通話的成功經驗。
節目的訪問對象包括行政會議成員范鴻齡、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董事局主席張永霖、語常會委員劉筱玲、普通話節大使楊千嬅、藝人陳奕迅、以及多名旅港外籍人士和本地學生,了解他們學習普通話的動機及如何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今日的首播儀式播出了訪問行政會議成員范鴻齡的精華片段。
范鴻齡於1987年加入中資機構,為了工作關係,開始學習普通話,初期主要靠看書和聽錄音帶自學,由於效果不理想,轉為報讀正規課程,學了差不多1年的時間。
他在訪問中指出:「近年內地與香港的關係愈來愈密切,所以香港人學習普通話可以說是生存之道。」
他鼓勵大家正規地學習普通話,打好基礎,而且不要怕講錯,要多講,還要增加自己的詞彙。
另一位接受訪問的嘉賓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董事局主席張永霖則建議通過朗讀文章來練習普通話的發音,並要多聽、多講和多交一些會說普通話的朋友,以豐富學習的語言環境。
普通話節大使楊千嬅及藝人陳奕迅亦在節目中總結他們學習普通話的心得,分別是「從生活當中學習」及「活學活用,熟能生巧」。
語常會委員兼普通話節2006籌備委員會委員劉筱玲校長在首播儀式上說,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和標準語,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學習普通話,香港人更應該學習,才可以與時並進。
《普通話節2006‧來說普通話》電視節目特別訪問了3位因不同原因學習普通話的外籍人士,包括日籍戲劇工作者山崎理惠子、美籍作家Paul Ulrich和埃及籍詩人Sayde Gouda,分享他們學習這種「外語」的心得。
三位外籍被訪者異口同聲表示,學習時的最大困難是普通話的聲調與他們的母語不同,唯有多練、多寫和多說,才能掌握好。
電視節目最後訪問了兩位獲得2006年學生普通話躍進大獎的中、小學生,他們認為學習普通話有助提升「聽、說、讀、寫」4方面的語文能力,帶來更多到外地交流的機會,從中認識到很多新朋友,開拓視野。
《普通話節2006‧來說普通話》節目將於明日(10月30日)至11月10日,逢星期一至五晚上7時30分在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
今日出席普通話嘉年華的嘉賓包括語常會委員兼普通話節2006籌備委員會委員劉筱玲及何淑賢、藝員高鈞賢、黃長發、葉翠翠、徐淑敏及戚黛黛。活動中並有德望中學學生演出普通話短劇馬拉松預演,及由普通話歌唱比賽優勝者裕美和一名中學生聯合演出新人類移動大舞台歌唱表演。
查閱普通話節2006其他活動的詳情,請瀏覽語常會網頁:http://www.language-education.com。
語常會自2002年起每年均舉辦大型普通話推廣活動,今年的普通話節設有多項專為學生及教師而設的活動,包括:學生普通話廣播訓練班廣播比賽暨嘉年華、新人類移動大舞台、普通話青年領袖思辯交流營、2006大專普通話辯論賽、粵港澳普通話大賽(香港區決賽)、普通話戲劇講座及工作坊、普通話戲劇欣賞 ── 《德齡與慈禧》等,以鼓勵學生及市民練習及應用普通話。
語常會於1996年成立,就一般語文教育事宜及語文基金的運用,向政府提出建議。
圖片說明
數以百計市民出席了今日舉行的普通話節2006 ── 普通話嘉年華,並響應語常會呼籲「全城來說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