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有由资深教师及辩论顾问撰写有关辩论技巧及如何应用辩论教学的文章。
辩论小贴士(只设中文版)
之一.如何拟写辩题
之二.如何准备比赛?预先计划,还是临时应付?
之三.拆题起 line 的第一步:拆题的流程
之四.初赛检讨
之五.初赛评论
之六.教练心得 ── 如何备战?
之七.辩论比赛中思维能力和语言技巧的要求 ──“语常会初中辩论比赛”初赛及半准决赛赛后检讨
之八.初中辩论赛决赛观后感
辩论小贴士之一
如何拟写辩题
若要辩论比赛能公正顺畅地进行,辩论题目就必须拟定得法。一条好的辩题,要同时顾及内容和形式。
在内容上,可以分为政策性和非政策性辩题。先看政策性辩题的例子:
- 政府应立例全面禁止在食肆吸烟。
- 政府应全面实施最低工资法。
这类辩题有相当明确的争议点 ── 政府应否禁止某行为或者推行某政策。
香港面对众多的社会议题,社会往往把解决这些议题的焦点集中在政府身上。然而现代自由社会中的政府通常只有有限的政策手段,一项社会议题应否由政府来介入解决,政府又能用什麽政策介入解决,该政策有什麽利弊不足等等问题充满可辩的空间。因此,这类辩题在香港的辩论比赛中最常见,亦最容易拟写。
再看非政策性辩题例子:
这类辩题通常较为抽象,争议点是:在新社会环境下,一项旧有的价值观还要不要保留。在传统社会裡,子女供养父母天经地义,不须争辩。教师不应与学生拍拖也是不证自明。但时代变了,社会环境变了,这些价值观也正在受到质疑和冲击,可辩的空间就在于此。这类题目在香港辩坛相对少一点。
在形式上,大致可分为应然性题目和比较性题目两类。上面提到的四条题目例子全都属于应然性题目,政府应禁止/推行某政策,某类人应/不应做某事等。比较性题目也是常见的,也充满可辩性。比方说:
- 政府实施食肆全面禁烟利大于弊。
- 在城市规划中,保留旧区文化特色比规划方便更加重要(公民教育委员会辩论题目)。
- 个人努力比机遇更重要(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题目)。
比较性题目的争议点也是很明确的,某政策利弊比较,某行为比某行为更可取或更重要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和形式外,还有三点要留意的:
- 一.要正反双方皆可争辩的。“市民不应乱扔垃圾”这类辩题就对反方相当不公平,因为正方几乎是必然正确的。
- 二.合乎文法且不要以问句形式出现。“应实施最低工资法”就是一项没有主语的辩题,谁实施呢?政府?老闆自觉?“应不应实施最低工资法”这种问句形式的题目是无法划分正反方的。
- 三.合乎常理且适合初中程度的。“公屋居民不应乱扔垃圾”就是不合常理的。不应乱扔垃圾是所有市民都应该遵守的公德,不应集中针对公屋居民。“《京都协议书》的实施有助于缓和全球暖化”虽然合乎常理,但同时把国际政治学和环境科学的议题结合起来,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未免太艰深了。
(文章由邓飞先生提供)
〈回页顶〉
辩论小贴士之二
如何准备比赛?预先计划,还是临时应付?
辩论比赛不是街头争论,而是一场有序的、计划周全的和强调团队合作的智力竞技。因此,无论对保持比赛的高质素,还是从教导学生语言思辩艺术来说,甚至从赢的角度来说,充足的准备工作是必须的,切忌临场应付,“到时先算”。问题是,如何准备?
规则是走向胜利的最好指引。是次语常会的初中辩论赛,在传统的轮流發言的辩论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交互答问”和“辩论智囊大挑战”环节。按照规则,每队在整个辩论赛中最多可得700分(章程3.3),而传统模式佔400分(平均100分/队员),交互答问和辩论智囊大挑战各佔150分(章程3.2)。
传统模式部份,辩论员可以为建构己方立场的论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400分应该相应地可以“保底”。这部份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拆题起line”,其次才是分工。
交互答问和辩论智囊大挑战部份,由于提问和作答是强制性的,甚至在交互部份谁问、问谁、谁答、答谁也都是强制性的,故此难度极大,不易在赛前作彻底充分的准备,这300分应该视为“拔尖”。
从整体准备的策略而言,应先“保底”,后“拔尖”。
“保底”中的“拆题起line”,指的是分析辩题类型和关键词,建构己方立场的论证(行内常称论证结构为line)。
分析辩题类型,不妨按照《辩论小贴士之一》对辩题类型的分类来分析 ── 是应然性、利弊比较?是政策性、非政策性?
关键词,就是除了显示辩题类型之外的字眼,也就是描述实质内容的字眼。比方说,“香港学校全面实施校本管理利大于弊”,“校本管理”就是关键词。当然,“香港”一词也是,因为它限定了辩题的范围。又比方说,“精英教育比普及教育更有利于香港社会發展”,“精英教育”、“普及教育”和“香港社会發展”就是关键词。关键词的分析,往往决定了己方所起之line,甚至决定了胜败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这裡先不详谈如何分析,笔者只是想强调一点:关键词的分析,并不纯粹是对有关字眼作逻辑性的界定(defining the term logically),而是有策略地而又不致诡辩的界定(defining the term strategically but not sophistically)。比方说,“校本管理”一词,到底是界定为一种教育理念,还是界定为《校本管理条例草案》这项政策呢?“精英教育”一词,应该按一般人约定俗成的理解来界定,还是按教育社会学的学术定义呢?“社会發展”一词,是凭常识来界定,还是查找社会学的定义呢?
“拔尖”中的提问和回答,难度最大,又最容易让人误以为可留待临场应对。笔者不反对临场应对,这是本次比赛的本意。但临场应对不等于临场应付。前者是建基在己方line的前提下,预测对方的line、分论点、可用论据,继而全队發挥集体智慧,共同研究提问和作答的方式及语句,然后在比赛中细心聆听对方辩词是否出现己方所预测的论点论据,有序地进行反击。后者只是毫无计划的盲目回应,极有可能打乱己方的line,学生既学不到什麽,更减低比赛取胜的机会。
(文章由邓飞先生提供)
〈回页顶〉
辩论小贴士之三
拆题起line 的第一步︰拆题的流程
经常会有辩论队在比赛后不服评判的仲裁,觉得评判听不懂己方说理,或者评判有立场偏见。笔者不细论评判的问题,祇想提醒一点︰
在有评判的比赛当中,评判永远是对的。
当你抱怨评判没听懂你的说理时,应反过来想想︰你的陈辞表达得是否足够清晰,令评判在三到四分钟的短促时间限制内听得懂呢?
当你抱怨评判对辩题立场有偏见时,又应反过来想想︰你的说理分析是否理据充分、强而有力,而足以令评判折服呢?
因此,辩论拆题起line 的第一准则就是︰是否有利于说服评判。
第二准则是︰这条line 的难度,辩论队队员的水平是否足以表达得了。
明白了上面的参赛前提后,可以按以下步骤拆题起line︰
-
分析关键词的定义
如笔者上篇文章所言,定义关键词不仅仅要合乎逻辑的,更要有策略。因为辩论题目的关键词通常不止一种定义,每种定义都可以是合乎逻辑,那麽就必须在不同定义之间作出对己方立场最有利的选择。
以下列题目为例︰
“香港学校实施校本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是“校本管理”。这个词至少有三种定义︰
- 官方定义,也就是目前的《校本管理条例(草案)》 ,应找来原文,全文阅读;
- 学术定义,“校本管理”是九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可翻查教育学的辞典获得;
- 日常理解,也就是一般人通过传媒报导所得的对“校本管理”的印象式的理解,可透过报纸杂誌报导获得。
再看以下题目︰
“香港学校实施《校本管理条例(草案)》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
这条题目是纯政策性题目,因此只有两种定义选择︰官方定义和日常理解。
再看最后一题︰
“香港教育应全面落实校本管理这项教育理念”
这条题目是非政策性题目,因此也只有两种定义选择︰学术定义和日常理解。
是否利于评判理解,既取决于定义,也取决于辩论员的表述。故此,应该不断提高辩论员的表达能力。只有在辩论员水平无法再提高的情况下,才纯粹考虑定义对评判理解的利弊影响。参考以下利弊分析表︰
|
官方定义 |
学术定义 |
日常理解 |
利 |
界定精确,容易起line。 |
界定精确,容易起line。 |
评判最容易理解,辩论员最容易表述。 |
弊 |
内容繁杂,不利评判短时间内理解。 |
内容通常较抽象,辩论员不易表述。 |
界定模煳、片面,容易被驳倒。 |
-
分析题型
根据《辩论小贴士之一》,有至少三种题型︰应/不应、同一政策利弊比较和不同政策的比较。
题型一︰应/不应
如果是政策性题目,例如“政府应/不应採取某政策”,那麽至少考虑以下三点︰
- 需要性。该政策解决什麽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能解决?
- 可行性。目前的法律许可吗?要花多少资源?社会认同它吗?
- 副作用。该政策虽然解决了问题,但会带来新问题吗?
如果是非政策性题目,例如“子女应供养父母” ,那麽可以按下列思路展开︰
- 区分这个“应/不应”后面所指,是目的还是手段︰例如,子女供养父母的行为本身就是目的,还是供养只是达至孝道目的之手段?
- 若是目的,为何要确立这个目的?例如,供养行为本身就是目的。那为何要子女供养呢?为何不能要求政府、社会、甚至自己供养呢?
- 若是手段,这手段是否满足此目的之最佳手段呢?例如,体现孝道一定要通过供养吗?
题型二︰同一政策利弊比较
这类题型有三点要分拆整理好︰
- 利弊的对象。也就是说对谁有利、对谁有弊?是社会大众有利,还是对个别阶层、团体有利?
- 利益的时效。也就是说是长远有利,还是短期利益?
- 利弊的衡量标准,这是最重要的。分为︰可量度的,例如金钱、民意倾向、环境保护水平等;不可量度的,例如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等。
题型三︰不同政策比较
这类题型要谨记目标为本,例如︰“精英教育比普及教育更有利于社会發展”一题。“精英教育” 、“普及教育” 、“社会發展” 是关键词,定义方式参考上文。这裡要提醒的是,“社会發展”是目标,前两者只是手段而已。整条line 必须紧扣这个目标,不可变成纯粹比较两种手段哪种更好。
上文按策略利弊和不同题型来罗列拆题步骤,读者看上文可能觉得颇为繁琐。这裡再次提醒,如果想进行一场高质素的辩论比赛,如果想藉着辩论比赛学到更多的东西,那麽请谨记一点︰
为什麽辩论要强调理性呢?如果把“理性”理解为科学化地思考和系统地操作,那麽上文拆题(以及下次谈起line 和反驳准备)的操作流程,就是辩论比赛的理性之处。
(文章由邓飞先生提供)
〈回页顶〉
辩论小贴士之四
语常会初中辩论赛 ── 初赛检讨
观察了几场初赛之后,有一些意见可以提供给参赛的队伍,希望能令接下来比赛的队伍更有策略地掌握好比赛规则。
时间控制
根据修订的规则,交互答问和智囊团环节有了二十秒的准备时间。虽然二十秒很短,但在激烈的比赛当中,这是十分宝贵的。不过,请谨记:
无论任何时候,在你發言之前,都应该向主持示意!
这并不仅仅是礼貌问题,这更是提醒计时员开始计分的一个重要步骤。另外,当计时员示意时间到了的时候,切勿继续發言!因为逾时部份的發言无论怎麽精彩,按照通常的辩论规则,评判是可以不予理会的。辩论员不可能指望“除笨有精”,希望以發言完整的得分来弥补逾时的扣分。
逾时,仅仅意味着扣分。
聆听问题
在交互答问和智囊团环节,如果听不清对方發问,能否要求对方重新再问一遍?规则没有名言,但是策略上不应该这样做,看下表:
辩论员/评判 |
听得清 |
听不清 |
听得清 |
I |
II |
听不清 |
III |
IV |
所谓听得清、听不清,不纯粹是發问者的表达问题,也同时是聆听者的听力问题。共有四种可能:
第 I 种情况 |
辩论员和评判都觉得自己听得清發问者所言,即使發问者问得不甚了了,负责回应的辩论员仍觉得自己可以回应,这种情况没问题。 |
第 II 种情况 |
辩论员觉得自己听得清,虽然评判听不清,但是回应者仍可回应,没有要求重新發问的需要。 |
第 III 种情况 |
辩论员听不清,但评判觉得问得很清楚,这是令人忧心的。从策略上言,仍然不应该要求对方重新發问。理由是,这等于告知评判,你们的聆听能力有问题,这就给予评判较负面的印象。正确的做法是,借机重申己方最重要的理据,强化评判对己方立场的理解和认同。 |
第 IV 种情况 |
辩论员和评判都听不清对方问些什麽,那还用担心什麽呢?跟上面的做法一样,借机重申己方最重要的理据。这是评判是不会怪责你方答非所问的,因为他们也听不清! |
沟通问题
到底辩论员和智囊团之间的沟通可以进行到什麽程度呢?
从比赛规则来说,根据规则第二章第18款:“比赛进行时,台上参赛队伍(包括辩论员和智囊团成员)可有沟通,但不应妨碍比赛之进行或其他辩论员之發言,否则主席有权予以警告或制止该类妨碍比赛的行为。”由此可见,对沟通的规限不在于沟通的方式,而在于沟通会否带来副作用 ── 妨碍比赛的进行。智囊团与辩论员之间既可以用卡纸,也可以用语言沟通,只要此行为不致于影响比赛进行即可。
当己方辩论员正在發言时,智囊团可否继续用卡纸或言语与之沟通呢?虽然这样做未必一定会干扰比赛的进行,但是正在發言的辩论员难免被迫一心二用,既要發言,又要顾及智囊团,可能反而造成表达不流畅,因而失分。
(文章由邓飞先生提供)
〈回页顶〉
辩论小贴士之五
语常会初中辩论赛之初赛评论
语常会全港初中辩论赛的初赛经已完成,虽然参赛的全部都只是中一至中三的学生,就各场赛事的表现,其实已经远超当初的预期;各参赛学校的老师所付出的努力和各位同学的演出水平,令人印象深刻。
八强即将产生,趁此机会向各参赛学校反映一下比赛情况,就各参赛学校需要留意的地方提供一些意见。
第一:今次语常会举办初中辩论赛,目的并非为增加一个拿奖盃的名堂。因为假如有100间学校参赛,最后亦只会有一队总冠军,其馀99队都肯定会“输”;因此语常会今次活动的目的是为各参赛学校提供一个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希望通过辩论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有趣的语文活动,藉此激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习动机,以及养成理性沟通、团队合作的态度。
学生即使拿回去的不是奖项,起码也是一个愉快学习的经验。失败固之然会有挫折感,但在求学时期、在课外活动的学问比试上,受到挫败也是正面的。因为将来面对人生的诸多挫折,小朋友需要及早锻鍊情绪智商。“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挫折是正常的;小朋友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
今次语常会更加特意为评判和参赛学校提供了讲座,邀请教育界专业人士为参赛学校的老师和出任评判的人员作出赛规以及活动管理的基本指引,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今次活动得到较为正确的学习反馈。而培训材料亦包括了部份管理和技巧上的指引,方便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
正正由于大会较为注重学生的整体平均参与,以及较为全面的發言机会,对于若干侧重个人表演风格的学校或学生未必合适。而就评分而言,亦可留意到“均衡表现”的队伍比较容易“出线”。这点亦是举办活动之前,经已提醒所有参赛学校要注意的地方,而赛果亦很大程度反映了大会的要求。
除提醒参赛学校不要过于注重“胜负”以及“台上演技”之外,亦要提醒各老师在培训或准备出赛时要留意的“通识事项”。
由于涉及初中学生,要鼓励他们理性沟通,对于如何正确运用“思考方法”可能对某些负责一般课外活动的老师造成一定压力。大会已安排顾问为各参赛学校解答比赛过程之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初中学生未必有系统培训支援的“思考方法”范畴。如有关范畴在教科书之中未能顾及,各位老师可参考以下书籍:
- 叶保强《思考与理性思考》商务印书馆1995年8月
- 何秀煌《逻辑-逻辑的性质与逻辑的方法导论》
- 李天命《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 Cederblom 《Critical Reasoning,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sing arguments and theories》, Jerry Cederblom, David Paulson, Wardsworth Publishing, 1991
- 柯比《逻辑导论》(公开教育学院参考用书)
- 陶国璋《思考的盲点》中华书局1994年3月
- 陶国璋《开發精确的思考》中华书局1994年3月
- 罗秉祥《生死男女 ── 选择你的价值取向》突破出版社1995年4月
- 陈耀南《论题的假设、证明与反驳》(油印手稿,港台提供)
- Austin J. Freeley, Argumentation and Debate - Critical Thinking for Reasoned Decision Making (另中译本:河北大学出版社《辩论与论辩》)
- 张霭珠《谋略之战 ── 辩论赛的理论、筹划与运作》復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至于中文大学辩论队的教材《慎思明辨》未必适合初中使用,可容后整理好再提供予语常会考虑。
关于思考方法运用的例子:某些命题要求对赛双方进行“利弊”比较。从语理逻辑上来衡量,比较后果有四个,1.利多于弊,2.弊多于利,3. 利弊相等,4.利弊不可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仍是用“非黑即白”的角度去理解社会问题,以为“利多于弊”的反对立场必然只可以是“弊多于利”,不过这种思维方式其实会窒碍学生的思想發展,令学生容易养成凡事採取极端对立,而不是客观讨论的态度。负责培训学生的老师应该小心注意。
对于命题的处理以及事前的分析准备工作环节,亦要提醒参赛学校不要过于注重取胜技巧等部署,而是应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讨论。例如有关《安乐死》的题目,某些队伍可能会觉得将定义採取“狭义”会较易掌握和取胜。从比赛增加胜算的角度来衡量也许无可厚非,不过在现实世界之中,事情其实并非只会按某一方的理解去發生。“安乐死”作为一个经已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定义,从最狭义的“由医生终止无效治疗”到最广义的“由病人主动寻求无痛死亡”也是真实存在的。
又或者有关《按学生所长分班》的题目,从某一角度可以假设为“按学术成绩表现分班”,亦即传统理解的“精英班”;不过“所长”一词,亦可理解为“学生的性格和非学术特长”作为分班的划分基准!体育天份也属于这一类。因此按“广义”的话,不一定推算得出只有“精英班”为唯一可能。
对赛双方需要考虑的范畴其实很多时都会涵盖两个极端之间的不同界定程度。评判对于学生愿意“多角度思考”的评价远高于刻意“避重就轻”的定义方式。请各位老师为协助学生准备时要留意。
在双方按不同定义方式界定题目主要字眼的时候,双方有责任为评判澄清“定义分歧”,否则评判不可能客观评核表现(各自陈述变成论而不辩,并不考虑对方的立场是否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面对定义分歧的时候,对赛辩员不一定要一头裁进去“指责”对方“歪曲题目”、“以偏概全”等等。因为对?不等于辩论。辩论员应该“先退一步”,指出对方的定义方式是否“不合理地局限了讨论的客观性”,让评判有时间冷静思考一下。另外也可以用一个“证谬”的方式,将对方不合理的定义文字“镶嵌”到命题之中,让评判从“修改了的题目”判断有关文字是否可取。
台上对答技巧的运用,先前在培训环节已有提及,现特地重温。
部署答问起码要有三层考虑:
- 有资料在手则据实回答(事实胜于雄辩)
- 证据较弱则按逻辑回答(讲得出道理也好)
- 假如连逻辑也不易讲清楚,那就起码按“推理”来回答(语言技巧中的比喻、寓言等借力技巧可供援引)
答问要令人觉得认真,因此不论是否“觉得”对手的问题无聊或离谱,也要认真对待,这是印象问题。但答问有一定的程序,才能方便评判吸收以及避免流于“对?”:
- 先澄清问题,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归纳对手的质询,用意是令自己将要提供的答案放在最有利的位置才出台;
- 接着指出问题有何“不妥”的地方、或反过来夸奖问题“提得真好”,导入自己要提供的答案;
- 正式提供答案,作出简洁的论证;
- 作一个小结,返回主线或副线,或顺势提反问。
如时间不允许,第1部可省略,由第2部的“引言”包装处理,例如:
- 对方的提问没有考虑先前我方己指出的……
- 这问题正正显露出对方没有正确理解……
- 所提出的刁难其实对方自己也解决不了……
- 命题要求比较利与弊,即使我答你“有弊”也请你先检讨是否有作出过比较……
同时亦要提醒各参赛学校,大会的目的是鼓励多角度思考;由于台上演出的只是初中学生,对于“严肃的逻辑思维”其实评判不会“强人所难”。因此台上的问答和智囊团环节不应局限在追问重点和细节的争拗,而是提醒评判留意辩论员的思考阔度和深度;对于一些“意料之外”的材料或观点,评判会比较看重。
语言运用方面,适宜多採用轻鬆幽默的处理手法,让气氛不至过于紧张,这样对于小朋友本身也会较易控制情绪,避免流于“意气用事”。这属于小朋友的心理發展考虑,请各学校及老师慎重研究;到底将来我们的小朋友讨论问题的时候是“温文活泼”还是“弩拔弓张”,各位适宜未雨绸缪。
对于如何避免人身攻击,这点各位也要考虑。有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用语可能不觉得是问题,因为成年人比较成熟、懂得分辨;但对于小朋友就不一定是好习惯,例如指责对方“肤浅”、“强词夺理”、“颠倒是非”等等。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只是“演技”,但对于小朋友就可能觉得是真的指责。这也是属于小朋友的心理發展考虑,请各位慎重研究。
至于用语是否“粗鄙”,这点应当留给语文专科的学者回答。我或者也在这裡分享一下个人心得,就是:思想上的粗鄙比语言上的粗鄙更不可取。
因此我会较为注重在对赛时是否涉及人身攻击或者其他不当的指控等问题。假如真的要从小朋友的陈词中求证是否言语属于“粗鄙”,其实也必须看上文下理、客观理解;否则只就个别字眼来挑剔,属于矫枉过正。
例如有一位同学在台上發言时引用民间顺口熘“唱大戏、放大屁”,有人认为属于粗鄙,不过假如在《红楼梦》、《笑林广记》,以至于鲁迅的文献中也有类似引用,那麽算是文学技巧还是粗言秽语?似属见仁见智。
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这点相信要留待学者们进一步作出指引。以上意见谨供各位参考指正。
(文章由萧少滔先生提供)
〈回页顶〉
辩论小贴士之六
教练心得 ── 如何备战?
有很多辩论比赛到比赛当日或一小时之前才决定正反的站方,这个情况其实已经不算“恐怖”,例如中大和港大每年的“传统节目”── 两大辩论赛,比赛一个小时前才公佈题目,同时决定站方。所以,“临场抽正反”并不算最恐怖。
比赛大会一般都会在比赛之前一段时间公佈比赛题目的范围,再在若干天之前公佈具体题目,最后才决定站方。
这种安排的目的,是想尽量拓阔学生的思考空间和知识领域,以免为辩论而鑽牛角尖。很多时候,一些学问和道理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反復推敲才能得出,过早以命题限制学生的涉猎范围其实也不一定是好事。因此只要好好利用公佈比赛题目范围后的时间,对比赛准备工作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
或者先在这裡交代一下“准备比赛”包括哪些项目和程序,大家会较为容易明白。
假设大会提供了题目的“范围”,而并未公佈具体题目字眼和站方:
第一步: |
对命题的范围进行初步评估,搜集社会舆论对相关议题的主要立场和论点 |
第二步: |
确定有关争论的主要争拗点,对不同专题进行分析理解 |
第三步: |
将不同立场按不同专题分配“正、反”站方 |
第四步: |
队员分三组工作,台上人员分正反两组,辅助人员作为资料组(对台上进行支援);整理好初步资料之后,进行理论分析层面的资料搜集(确定主要争拗点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不同的专家意见) |
第五步: |
统合材料,按论证架构正式制订不同命题的正反双方主线 |
第六步: |
制订副线,以及调节主线和副线的变化配合 |
第七步: |
双方试验反驳线,对主、副线进行“压力测试”(包括模拟辩论、质询对答等),对不足之处进行检讨、修订、改善 |
第八步: |
如修订部分对重要争拗点,包括基本假设、基本数据、主流意见等造成不能迴避的难题,辩论员可能需要对主线和副线进行修正。 |
在整体工作完成之后,在准备过程之中所累积的提问、质询、答辩等材料,收集整理好作为“台上答问”以及“智囊团”使用的材料。
由于正反双方的工作都已准备过,到真正“抽正反站方”的时候,其实只是辩论员将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加以修正和更新而已。即使题目的字眼与原本准备的有所出入,辩论员经过先前的“热身”,碰过不同的钉子,解决过不同的问题,对于适应题目也是相对容易的。
负责辅导的老师和教练可以按以上的方式,按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修订使用,并且对流程进行有系统的记录和监察,为下一轮的活动打好基础。
世界上没有“学得太多”这回事,多准备了的题目和材料会成为学生的知识和日后比赛使用的材料。
也要提醒各位老师和教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实一队辩论队的培训也要设定分阶段的合理目标。做一个最简单的分析:100队参赛,只有一队是冠军,其馀99队都“肯定会输”。因此对于“输了怎麽办”的准备其实是要比“赢了怎麽办”的功夫重要得多。
同学拿到手的“成绩表”不应该只是“赢、输”这麽简单,而是对于各项“可评核的技术水平”达到甚麽程度,可以有客观科学的反馈;这些评估范围可包括如下:
- 知识、资料搜集
- 思考方法、逻辑思维
- 聆听分析能力
- 發言技巧,语文水平
- 团体合作、自律、岗位责任表现
对于上述的准备步骤,起初推行当然会拖泥带水,但逐渐熟习之后,每个环节所花的时间也会逐渐缩短。为怕跌倒而不学走路,难道一辈子在地上爬?
其实两大辩论赛的时候,所採取的准备步骤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地方,只是限定用“分钟”作为计时分段。其实从最初的平日练习也是先以“日”为准,继之以“小时”为准,最后才到达以“分钟”为准的;也是循序渐进的。
再进一步分析,其实这裡涉及两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和模式:第一种是以“突破”作为学习手段,所谓“一理通百理明”,在集中研究和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之后,所学到的方法可以“普及”、套用到其他的学问范围;第二种是以“适应”作为学习方式,所谓“集思广益”,并不追求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学问,而是因时制宜,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尝试不同的解决手段。
两种选择都各有利弊,例如第一种手段比较简单,可以较易学习;但在熟习一定的模式之后,需要对不同情况作出适当判断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公式”,这就需要深入考虑。小朋友学习用一个铁锤去打一口铁钉当然不是很难,难就难在当他爱上一个铁锤之后如何向他解释“并非所有问题都是一口铁钉”,那才是问题。
对于灵活运用“应适”手段去解决问题,当然比较实用;但对于学生的智力成长早晚会踫到的局限,则未必每个人都会考虑。亦即如何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经验的逐步僵化、苟且,变成因循,这也是需要及早留意的。这一点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早有提及,而李约瑟在讨论中国科技文明局限的时候也有相类似的论述。就是当思维方式习惯为“直观”之后,未必会进而寻求改变和突破固有的经验,因为“所有问题都已有相应或可援引的解决方法”,对于“经验以外”的科学世界和深层原理,会相对缺乏突破的动机。
因此从教育的角度出發,最理想的安排是让学生有机会涉猎两种手段。例如多提难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尝试解决,也同时让学生学习使用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只要提出的问题保持新鲜多变、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逐步习惯挑战难度,尝试不同方法的长短,从比较反省培养突破创新的思维,而不会过份依赖某一些“固步自封”的手段。
之前与文化界人士余非小姐在参与一些学界活动的时候,也留意到一个颇令人担心的情况:就是香港的学生“年纪越大就越缺乏创意”。希望这个情况并非普遍,但假如真的是这样,也有可能是过份迷信和依赖工具。先前我撰写的中大辩论队培训手册,当中有一段叫做《快速食煳法》的文章,原意只是说明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就起草主线,结果大部份人都只是依样画葫芦,将“快餐”当成“全餐”!有点啼笑皆非。其实“看地图”怎麽可能变了“去旅行”?那只能是“准备出發”的参考而已。
目前学界辩论面对的风险不是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和学习,而是辩论员被冠以不切实际的期望:许胜不许败;一旦落败,不能求诸自我反省改进,反而推卸为外界的责任,例如大会安排不妥、评判偏心、题目偏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过份重视成绩反而令学生失去了参加课外活动的乐趣。希望各位详加考虑。
(文章由萧少滔先生提供)
〈回页顶〉
辩论小贴士之七
辩论比赛中思维能力和语言技巧的要求 ──“语常会初中辩论比赛”初赛及半准决赛赛后检讨
辩论比赛首先是思维能力的较量,同时又是语言技巧的比试。辩员在辩论比赛的表现,一要靠平日的不断训练,二要靠获知辩题后的全面准备,三要靠临场的应变發挥,贯串以上三者的,则主要是思维能力和语言技巧。
以下内容,整理自“语常会全港初中辩论比赛”2006年2月27日初赛后的检讨会评语,以及2006年4月22半准决赛赛后评语,简略说明一下辩论比赛中思维能力和语言技巧的基本要求。
一、思维能力
辩论比赛首先是思维能力的较量。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辩题、综合资料、维护或攻击辩题、评估己方和友方的强弱,以调整维护或攻击的策略。
-
辩题的类型
辩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事实辩题、价值辩题、政策辩题 (Freeley, 1996 [1990], pp. 58-60):
a. 事实 (factual) 辩题: |
例如“儿童观看暴力电视剧集,会变得暴力”、“胎儿是人”,这类辩题的争议点在于辩题内容的真还是假,而真假的判断一般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准则。这类辩题也常见于科学探索之中。 |
b. 价值 (value) 辩题: |
例如“校本评核比校内评核更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堕胎是不道德的”,这类辩题的争议点在于辩题内容所表达的价值观,而认同或者否定某种价值观,则取决于所选择的信念系统。例如比较校本评核与校内评核,正反双方便要在“更重视评核的效度,还是更重视评核的信度”这二者之间,提出选择的理由。 |
c. 政策 (policy) 辩题: |
例如“学校应全面禁止垃圾食品”、“政府应禁止堕胎”,这类辩题的争议点在于应否执行辩题提及的措施。由于凡事总有利有弊,因此,政策的辩论,很多时候涉及权衡利害、轻重,而且常有妥协的成分。 |
事实辩题是价值辩题的基础,价值辩题又是政策辩题的基础,例如,要支持“政府应禁止堕胎”,首先可能要说服别人“堕胎是不道德的”;要说服别人“堕胎是不道德的”,又可能须先行论证“胎儿是人”。事实辩题是所有辩题的基础,换言之,辩论最终还须以事实(尤其是具体的数据)为根据。
政策辩题已包括了处理事实辩题和价值辩题的最基本要求。而纯粹的事实辩题局限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证明上,纯粹的价值辩题又限制在价值系统的比较和选择中,二者对初中学生要求不免稍高。因此,初中学生的辩论比赛,还是以政策辩题最为常见。如何分析政策辩题,如何综合各方观点和事实,以维护和攻击政策之应否施行,也便成为初中学生辩论比赛的关键了。
-
政策辩题的分析、维护和反驳
政策辩题,通常涉及一个解难的情境 (problem-solving situation),或者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係 (means-end relation)。也就是说,世界或社会正面对某些难题,于是人们提出一个或一套方案,以解决该难题。政策辩题中的政策,就是解难的方案。因此,分析政策辩题,不但要了解该政策,还要能够深入了解该政策所面对的难题,二者缺一不可。
以语常会初中辩论比赛半准决赛辩题“香港政府应立例禁止售卖鱼翅”为例,辩题提出要求香港政府立例禁止售卖鱼翅,但是为甚麽要有这个措施?根据我们的对这一题目的认识,当然知道背后涉及鲨鱼濒危的问题;如果错误揣摩辩题所针对的难题,辩论便无法开展。而辩论对知识的要求,也由此见到。
正反双方在分析政策辩题的解难情境时,须考虑以下四道批判问题 (critical questions),并分别作出不同的维护或攻击策略:
- 辩题涉及的难题是否严峻得需要以辩题中的方案来解决?正方须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反方则宜淡化问题,或提出杀鸡不必牛刀,解决有关问题根本不必动用辩题提及的解决方案。
- 即使问题严重,辩题中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正方当然要证明是能够的;反方则须指出辩题方案如何未能切中问题的核心,只不过是隔山打牛。
- 即使辩题提及的方案能够解决有关问题,然而,凡事总是利弊互见的,俗谚所谓“针无两头利”,因此,辩题中的解决方案有没有副作用?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是否严重?正方的考量是:没有副作用;或者有其他办法轻易解决副作用的问题;又或者,由于问题太过严峻(于以上 a 项中分析),因此即使方案有副作用,但是两害当取其轻。反方当然得强调措施带来的其他种种新问题更麻烦,更不易解决;其中最常被反方提及的副作用,是方案即使原则上有效,但可行性低,实施起来也困难重重。
- 即使辩题中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没甚麽副作用,还须考虑,有没有其他方案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因而根本毋须实行辩题中的方案?最常见的,是提出以教育代替立法,以自律代替他律等。
辩题=建议解决方案
- 问题严峻吗?
- 建议方案有效吗?
- 有新问题出现吗?
- 有其他解决方案吗?
以上四项,正方须全面维护,但首务是 a 项和 b 项,至于 c 项与 d 项,正方固然要事先准备,成竹在胸,但还要视乎反方提出哪些观点,再图维护之策。反方有时可同时兼顾四项,但也可只突出其中一二,端视具体的辩题,以及正方实际的强、弱点何在。
以2006年4月22日半准决赛“香港政府应立例禁止售卖鱼翅”为例,正反双方的主辩在开辩时都能有效针对批判问题分别进行维护或攻击。
正方首先提出鲨鱼整个物种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事实命题),因此捕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行为(价值命题),不宜提倡(政策命题)。根据联合国报告,如果人们继续捕猎鲨鱼,鲨鱼十年内极可能绝种(事实命题),而鲨鱼是海洋生态中重要一环(价值命题),鲨鱼濒危对整个生态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a. 强调问题的严峻情形);而香港是全球最大鱼翅巿场,涉及鲨鱼数量14万条(事实命题),因此,停止香港鱼翅买卖是最有效的保护鲨鱼生态的措施(b. 论证措施的有效性);鱼翅没有味道,营养价值低,捨之毫不可惜(c. 预先反驳措施并无不良后果)。
反方呢,则指出其实并非所有品种的鲨鱼都濒危,其中不足一半受威胁,况且捕鲨的真正问题不在数量,而在于捕鲨的手法不当(a. 淡化问题的严重性,重新界定问题的关键);而且一旦香港不再买卖鱼翅,鱼翅巿场自然转到东南亚,问题仍存(b. 措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香港若没有了鱼翅巿场的国际地位,反而失去了正面影响和规管捕鲨业的筹码,加上香港奉行自由贸易,鲨鱼一日未如象牙般受国际法规管、保护,政府不能违反国际原则轻言禁止鱼翅贸易(c. 措施带来不可解决的新问题);另外,香港是一个多元社会,各人可有各自选择,况且2003年香港人吃鱼翅的数量已减少一成(事实命题),可见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达致减少鱼翅需求的效果(d. 其他同样有效的措施)。
正反双方在界定问题(a 项)时分别提出了“整个鲨鱼物种有危机”与“只有部份鲨鱼品种受威胁”的立论基点,双方都十分聪明,而一场物种与品种之争由此展开。双方都能对解难式政策辩题的批判问题十分敏感,维护与攻击各自生花,一起为我们表演了一场相当精采的开辩。
-
正反双方维护和反驳
正反双方主辩开辩之后,便开始反驳的阶段。双方要:一、估量 (evaluate) 友方在四项批判问题上的强处、弱点何在,强处要避其锋,弱点要穷追猛打;二、也要估量自己有何弱点,并尽快修补 (fix-up)。友方的强处就是己方的弱点,友方的弱点便是己方的强处,强弱的互动和消长是副辩發言阶段的关键。
正方要估量反方在四项批判问题上採取的策略和强弱情况:反方在哪项批判问题上表现最强?正方便要在相关项目上加以补救;反方在哪项批判问题上表现最弱?正方便要尽力反驳。正方的反驳主要不出以下四类:反方认为问题不严重是错误理解情境、反方认为措施没有效果是错误了解措施、反方过度夸大了措施的其他问题、反方提出的其他代替方案并非等效。换言之,正方是通过反驳以维护辩题。
反方的任务则较富弹性,颇有游击的意味。反方要不断强化己方在四项批判问题上的观点,选择自己最有力的项目一再重申,并反驳友方的反驳。只要反方在四项批判问题的其中一项立于不败之地,正方的维护便有无法修补的漏洞。
当辩论逐渐展开,双方提出的观点愈多,便要注意先后提过的观点有没有互相矛盾。这种情况反方尤其容易出现,因为反方总是在四个批判问题上攻击正方,但四个批判问题所处层次并不相同,各项的前提有异:
- 项要讲问题不严重,
- 项的前提却是即使问题真的严重,措施也无效,而
- 项的前提则是即使措施有效,也有其他问题,到了
- 项,前提却是即使措施没有其他问题,
也有其他代替方案。如果不同副辩各自负责不同的批判问题,如何互相协调以免矛盾,便十分必要。正方在四项批判问题上则是一贯的:问题严重、措施有效、没有太多严重的新问题,没有同效的可代替方案,因此,只要够谨慎,出现矛盾的机会一般较反方少。
辩论比赛中最常出现三种矛盾,下面再以“香港政府应立例禁止售卖鱼翅”为例说明:
- 明显矛盾 ── 例如一位副辩提出,鱼翅是中国人重要的饮食文化,不能轻易放弃;另一位副辩则提出,要改变中国人吃食鱼翅的饮食文化,要靠教育。究竟反方认为应否保留鱼翅这种饮食文化?这裡便出现了矛盾。
- 隐含矛盾 ── 例如一位副辩提出,香港社会对禁卖鱼翅未有共识,不能贸然禁止;另一位副辩则提出,香港人已逐年减少吃食鱼翅的数量,因此靠教育改变文化是可行的。前者认为社会没有共识,后者却暗示了社会已渐有共识,这裡便又出现了矛盾。
- 双刃剑 ── 有时,同一事实既可以作为正方的论据,又可以作为反方的论据,端看如何解释。例如,“香港鱼翅贸易佔全球最大宗”一事,正方既可以用来推论香港禁卖鱼翅,护鲨效果立竿见影;反方也可以用来推论香港可以利用国际鱼翅贸易地位左右捕鲨规管制度,以利护鲨。正反双方便要争夺这一事实的解释权,正方要反驳友方的因果关係,反方则要证明有此因果的可能,以指出禁翅引申了其他问题。
-
反方分析辩题的特殊策略 ── 窄化辩题
正方和反方任务不同,正方要全面维护辩题,而反方以攻击为主,只要证明辩题有部份不合理,整个辩题便无法成立。因此,有时反方会利用窄化辩题的策略,只攻击辩题中的其中一点,而不及其馀。
例如初赛辩题“全港中小学应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反方可能认为只要否定了“小学应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整道辩题便不能成立,因此,专打小学,而忽略中学。这种做法在策略上无可厚非,但是,不免有点危险,一旦正方有较充分理由支持小学应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反方又没有其他应变准备的话,反方便很难再辩下去。
因此,窄化辩题可以是辩论时的方向(例如重点主要放在小学),而不能完全依赖这策略(也得兼及中学)。
二、语言表达
辩论比赛既是思维的表现,又是语言的较量。在辩论中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由身体语言的大方从容,咬字吐音的清楚准确,到停连、语气、语调的富节奏感与抑扬有致,到词彙、语法、修辞等整体语言表达的得体和丰富多彩。以下主要讲如何通过专业化的表达,显出专家风范,而不是说些行外话或日常閒谈的用语。
-
术语
若事物有一套不太複杂、已为大众接受的专门用语,要尽量使用,以方便简捷地表达複杂的概念,例如禽流感、人鸡分隔、交差感染等,只要一提及,意义很易明瞭。又如辩题“学生应按专长分班”,便涉及许多学习的原则,评核的观念,乃至近年常提到的学习风格等,这些内容便有许多相关的教育用语。辩论前,辩论队员应按辩题开列一张学科用语清单,并熟习用语的意思;辩论其间,坐后排的智囊团应负责提醒辩员使用那些术语,以利表达。
-
逻辑谬误术语
初赛时,常听到有些辩员以“你错啦、你咁讲就唔通啦”等日常语言反驳友方,这些不是辩论语言。何谓辩论语言?例如,辩论中,如想指摘友方仅用一个孤例以推论全体成员的表现,把例子当原则,我们会批评友方“以偏概全”,如果改说“你想用一个例子,就当全部人都係咁,係唔係?”,便显得很外行。
辩论语言的其中一部份是逻辑谬误术语,“以偏概全”便是逻辑谬误之一种。在中学生的辩论中,较常犯的逻辑谬误还有以下三项,要特别注意:
- 在一齣动画电影中,主角小猪的妈妈给小猪说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从前有一个小朋友,很不听话,最后,他死了。这故事之所以成为笑话,因为妈妈犯了一个谬误,由小朋友不听话,到后来死了,中间欠缺了许多因果上的环节。这种因果之间欠缺完整推论过程的谬误,称为“过度推论”。又如,一方说:“香港一旦实行小班教育,香港教育就会失败了”,对手便应指出友方犯了“过度推论”的逻辑谬误。
- 通常一件事有其好处,但总也会有坏处。在解难式政策辩题中,正方辩员由于立场关係,当然只提辩题措施的好处,但反方却应指出同时出现的可能坏处。例如,传统辩题“中学生不应谈恋爱”,正方辩称中学生谈恋爱会影响学业,反方除了可以指出谈恋爱未必影响学业外,更可说如中学生谈恋爱,男女方一同读书,或者可能带来学习的动力。总之,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不宜蔽于一偏。这类谬误可以称为片面辩护 (special pleading)、论证偏见 (confirmation bias) 或者单一谬误 (one-sidedness fallacy),都是指只见其利(或弊)而刻意忽视其弊(或利)的推论。
- 偷换概念,或不相干谬误,又称为稻草人谬误 (straw man fallacy),指有意无意间曲解别人的见解,然后批评、攻击本非原意的见解,把稻草人当敌人,乱打一通,结果永远是无功而还。如辩题“全港中小学应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反方把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解释为要经常用普通话说话,因而指出许许多多常用普通话讲话的缺点,但这并不能切中辩题的核心,便是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
前香港教育署曾经编印《理性思考训练》(1991) 的公民教育教材,其中第四章教导学生认识常见的逻辑谬误,可以参考。

-
表达套语
-
辩论比赛进行到即场问答的环节,要求辩论员具有临场的应变和急才,初赛时有些辩论员在这一环节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回答。这时,辩论员可以用以下方法︰事先准备好一些比较通用的作答,当遇到真的无法回答的时候,至少可以用预先准备好的内容应付一下,总比哑口无言稍佳,也免得令自己失去信心。
然而,切记这只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权宜之计,而且,运用预先准备的内容,也不宜完全照读,而应视为回答的基础,真正作答时,最好还须加以适当的变化,以回应友方。或者,事先预备的通用套语只是作答的开端和结尾而已,正文部份则还待临场回应。平日训练,也可由队员互相提问,共同探索如何既能运用通用套语,又能真正回应问题。
记着,过了初赛阶段,正反双方大都旗鼓相当,答问环节往往是决胜关键,过份依赖通用答案,问非所答,或不能正面回答提问,必失分不少。
-
辩论是用口语表达,不应照读书面语,因此即使事先写好稿子,也要将文字转换成口语。初赛时有些辩员读稿时未能把全部书面语变为口语,很不自然。这其实可以透过平日多练习,让自己习惯把书面语转化为口语。
-
有些说话不适宜在台上说,例如發言完结后,有些辩员会说︰“我今日讲的就是这麽多。”但谁都知道每位辩员不会只發言一次。因此,如果想完结该段说话,辩员可以说“所以,我方认为今日的辩题是成立(不成立)的……”作结。
参考阅读:
Freeley, A.J. (1990) 辩论与论辩。李健强、李书春、何美兰译,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前〕香港教育署。(1991) 理性思考训练。香港:香港印务局。
(文章由林伟业先生提供)
〈回页顶〉
辩论小贴士之八
初中辩论赛决赛观后感 ── 萧少滔
语常会举办今次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多颁一个奖项,而是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各位初中同学由初赛一直进入决赛,经过多场比赛之后,相信当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比起任何奖项都来得重要。
语常会所注重的,也不在于台上数十分钟的比赛;因为台上的發挥会受到不少限制,单是要在电视镜头前面,面对现场数百名嘉宾和观众即席比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应付这个心理障碍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况且学校刚刚考完试,学生和老师的负荷都实在很重。
语常会上下一心,为今次的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为各参赛学校提供了充分的支援。相信今次的努力,绝对可以为各学校带来难能可贵的教学活动参考。
更加难得的是各位小小辩论员在面对种种困难的时候仍能發挥自如,从容不迫地發言、思考、讨论。希望在此代表各位评判和顾问对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家长转达大家的关怀和鼓励。各位小朋友辛苦了,暑假记得好好休息,消化和吸收今年的学习收穫。
关于比赛的评语,在比赛当日已经發表过。其他需要留意的地方,希望各位同学有时间的话,多些思考。
今次决赛的辩题在文字上有不少看起来是“灰色地带”。其实同学需要留意一下大会在设定题目的时候,到底是希望同学如何处理,才能从活动之中取得最大的收穫和發挥得最好。例如同学对身处的社会环境是否了解,对世界性的事件能否从多角度思考,不同地方、不同人士的意见应如何分析及评估等等。其实也犯不着讲求艰深複杂的逻辑或者精凋细琢的言词,各位同学能平实地表述已经很好。
今次辩论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对同学们来说比较实在,例如何谓“假期”?何谓“值得纪念/庆祝”?社会如何取得休假的共识?对日常的生活又有甚麽影响?这些影响又应该如何“平衡”、本港和外地的习俗、法律等,对假期又有何规范呢?“法定假期”、“公众假期”、“临时假期”又有甚麽关係呢?假如“法定假期”重叠在“法定僱佣休息日”,又会怎样处理呢?足球赛事主办国当地的人民又如何考虑和衡量“放假”的利弊呢?等等。凡此种种都是一个社会的公民值得留意的事情。可见为何在欧美民主發达的国家,公开辩论是家常便饭,而亚洲一些注重公民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地区也大力支持辩论活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是无庸置疑的。此外,老师和家长可以留意一下的是,虽然培养同学的自信和学习搜集资料当然是好事,但若辩论的题目太过抽离同学的日常生活,同学们难免只好从报章杂誌抄来一大堆“理论”和“数据”,这削弱了同学在辩论过程中学习思考的机会。
至于比赛设定的各个“答问”环节,分数比重特别高,而各自的發言时间亦很短,亦意味着要各位同学多聆听对方的内容,多一点确实的回应,问和答都要实而不华才能好好發挥。
今次决赛的提问水平其实很高,各位同学都不会意气用事,能够冷静和气地进行质询。而提问的方式也很细心,不是一味重複追问和强迫回答,而是通过“模拟后果”、“反问”等来促使对方提证和澄清。例如“四年一次,年年不同主办国,岂不是变成临时假期而不是固定的法定假期?”;“北京申奥也符合放假的条件,那麽是否又要放假才对?”这些问题其实提得很好,不只是问和答,而且能够带领讨论到一些更广阔的思考层面。
其中有一些神来之笔也很值很欣赏,其中一位辩员听到“一次的事件不值得重複纪念”,懂得即场而且深入地思考对方的逻辑假设,反问:“出生也只是每人一次,为何生日年年要纪念佛诞、耶诞又要年年庆祝?” 从前上哲学课的时候,教授都提醒大家“一个好的问题有时比好的答案更难能可贵”,信乎。
性格是逐步培养而成的,成就也是逐步累绩而得的。一场比赛自然会有胜负,一百队参赛到最后只有一个冠军,其馀九十九队是否就无所得着呢?一次比赛的胜负实在不是最重要,比赛的重点要正确地放在“开放学习、反省改进”方面,那麽同学才能真正获益。
祝愿各位同学好好珍惜今年的经验,用愉快的心情消化和吸收成果,来日在学业上,在社会岗位上充分發挥“理性沟通”的本领。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