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语常会)今日(10月29日)在普通话嘉年华会中为《普通话节2006‧来说普通话》电视节目举行首播仪式。
该电视节目为语常会主办的普通话节2006其中一个重点项目,由语常会委托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制作,邀请多位政界、商界、演艺界人士及学生分享学习普通话的成功经验。
节目的访问对象包括行政会议成员范鸿龄、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董事局主席张永霖、语常会委员刘筱玲、普通话节大使杨千嬅、艺人陈奕迅、以及多名旅港外籍人士和本地学生,了解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及如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今日的首播仪式播出了访问行政会议成员范鸿龄的精华片段。
范鸿龄于1987年加入中资机构,为了工作关系,开始学习普通话,初期主要靠看书和听录音带自学,由于效果不理想,转为报读正规课程,学了差不多1年的时间。
他在访问中指出:「近年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所以香港人学习普通话可以说是生存之道。」
他鼓励大家正规地学习普通话,打好基础,而且不要怕讲错,要多讲,还要增加自己的词汇。
另一位接受访问的嘉宾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董事局主席张永霖则建议通过朗读文章来练习普通话的发音,并要多听、多讲和多交一些会说普通话的朋友,以丰富学习的语言环境。
普通话节大使杨千嬅及艺人陈奕迅亦在节目中总结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心得,分别是「从生活当中学习」及「活学活用,熟能生巧」。
语常会委员兼普通话节2006筹备委员会委员刘筱玲校长在首播仪式上说,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标准语,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学习普通话,香港人更应该学习,才可以与时并进。
《普通话节2006‧来说普通话》电视节目特别访问了3位因不同原因学习普通话的外籍人士,包括日籍戏剧工作者山崎理惠子、美籍作家Paul Ulrich和埃及籍诗人Sayde Gouda,分享他们学习这种「外语」的心得。
三位外籍被访者异口同声表示,学习时的最大困难是普通话的声调与他们的母语不同,唯有多练、多写和多说,才能掌握好。
电视节目最后访问了两位获得2006年学生普通话跃进大奖的中、小学生,他们认为学习普通话有助提升「听、说、读、写」4方面的语文能力,带来更多到外地交流的机会,从中认识到很多新朋友,开拓视野。
《普通话节2006‧来说普通话》节目将于明日(10月30日)至11月10日,逢星期一至五晚上7时30分在无线电视翡翠台播出。
今日出席普通话嘉年华的嘉宾包括语常会委员兼普通话节2006筹备委员会委员刘筱玲及何淑贤、艺员高钧贤、黄长发、叶翠翠、徐淑敏及戚黛黛。活动中并有德望中学学生演出普通话短剧马拉松预演,及由普通话歌唱比赛优胜者裕美和一名中学生联合演出新人类移动大舞台歌唱表演。
查阅普通话节2006其他活动的详情,请浏览语常会网页:http://www.language-education.com。
语常会自2002年起每年均举办大型普通话推广活动,今年的普通话节设有多项专为学生及教师而设的活动,包括:学生普通话广播训练班广播比赛暨嘉年华、新人类移动大舞台、普通话青年领袖思辩交流营、2006大专普通话辩论赛、粤港澳普通话大赛(香港区决赛)、普通话戏剧讲座及工作坊、普通话戏剧欣赏 ── 《德龄与慈禧》等,以鼓励学生及市民练习及应用普通话。
语常会于1996年成立,就一般语文教育事宜及语文基金的运用,向政府提出建议。
图片说明
数以百计市民出席了今日举行的普通话节2006 ── 普通话嘉年华,并响应语常会呼吁「全城来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