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are written by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debating advisors on the debating skill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ebat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
Debating Tips (in Chinese only)
之一.如何擬寫辯題
之二.如何準備比賽?預先計劃,還是臨時應付?
之三.拆題起 line 的第一步:拆題的流程
之四.初賽檢討
之五.初賽評論
之六.教練心得 ── 如何備戰?
之七.辯論比賽中思維能力和語言技巧的要求 ──「語常會初中辯論比賽」初賽及半準決賽賽後檢討
之八.初中辯論賽決賽觀後感
辯論小貼士之一
如何擬寫辯題
若要辯論比賽能公正順暢地進行,辯論題目就必須擬定得法。一條好的辯題,要同時顧及內容和形式。
在內容上,可以分為政策性和非政策性辯題。先看政策性辯題的例子:
- 政府應立例全面禁止在食肆吸煙。
- 政府應全面實施最低工資法。
這類辯題有相當明確的爭議點 ── 政府應否禁止某行為或者推行某政策。
香港面對眾多的社會議題,社會往往把解決這些議題的焦點集中在政府身上。然而現代自由社會中的政府通常只有有限的政策手段,一項社會議題應否由政府來介入解決,政府又能用什麼政策介入解決,該政策有什麼利弊不足等等問題充滿可辯的空間。因此,這類辯題在香港的辯論比賽中最常見,亦最容易擬寫。
再看非政策性辯題例子:
這類辯題通常較為抽象,爭議點是:在新社會環境下,一項舊有的價值觀還要不要保留。在傳統社會裡,子女供養父母天經地義,不須爭辯。教師不應與學生拍拖也是不證自明。但時代變了,社會環境變了,這些價值觀也正在受到質疑和衝擊,可辯的空間就在於此。這類題目在香港辯壇相對少一點。
在形式上,大致可分為應然性題目和比較性題目兩類。上面提到的四條題目例子全都屬於應然性題目,政府應禁止/推行某政策,某類人應/不應做某事等。比較性題目也是常見的,也充滿可辯性。比方說:
- 政府實施食肆全面禁煙利大於弊。
- 在城市規劃中,保留舊區文化特色比規劃方便更加重要(公民教育委員會辯論題目)。
- 個人努力比機遇更重要(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題目)。
比較性題目的爭議點也是很明確的,某政策利弊比較,某行為比某行為更可取或更重要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內容和形式外,還有三點要留意的:
- 一.要正反雙方皆可爭辯的。「市民不應亂扔垃圾」這類辯題就對反方相當不公平,因為正方幾乎是必然正確的。
- 二.合乎文法且不要以問句形式出現。「應實施最低工資法」就是一項沒有主語的辯題,誰實施呢?政府?老闆自覺?「應不應實施最低工資法」這種問句形式的題目是無法劃分正反方的。
- 三.合乎常理且適合初中程度的。「公屋居民不應亂扔垃圾」就是不合常理的。不應亂扔垃圾是所有市民都應該遵守的公德,不應集中針對公屋居民。「《京都協議書》的實施有助於緩和全球暖化」雖然合乎常理,但同時把國際政治學和環境科學的議題結合起來,這對初中學生來說未免太艱深了。
(文章由鄧飛先生提供)
〈回頁頂〉
辯論小貼士之二
如何準備比賽?預先計劃,還是臨時應付?
辯論比賽不是街頭爭論,而是一場有序的、計劃周全的和強調團隊合作的智力競技。因此,無論對保持比賽的高質素,還是從教導學生語言思辯藝術來說,甚至從贏的角度來說,充足的準備工作是必須的,切忌臨場應付,「到時先算」。問題是,如何準備?
規則是走向勝利的最好指引。是次語常會的初中辯論賽,在傳統的輪流發言的辯論模式基礎上,增加了「交互答問」和「辯論智囊大挑戰」環節。按照規則,每隊在整個辯論賽中最多可得700分(章程3.3),而傳統模式佔400分(平均100分/隊員),交互答問和辯論智囊大挑戰各佔150分(章程3.2)。
傳統模式部份,辯論員可以為建構己方立場的論證做充分的準備工作,這400分應該相應地可以「保底」。這部份的準備工作,最重要的是「拆題起line」,其次才是分工。
交互答問和辯論智囊大挑戰部份,由於提問和作答是強制性的,甚至在交互部份誰問、問誰、誰答、答誰也都是強制性的,故此難度極大,不易在賽前作徹底充分的準備,這300分應該視為「拔尖」。
從整體準備的策略而言,應先「保底」,後「拔尖」。
「保底」中的「拆題起line」,指的是分析辯題類型和關鍵詞,建構己方立場的論證(行內常稱論證結構為line)。
分析辯題類型,不妨按照《辯論小貼士之一》對辯題類型的分類來分析 ── 是應然性、利弊比較?是政策性、非政策性?
關鍵詞,就是除了顯示辯題類型之外的字眼,也就是描述實質內容的字眼。比方說,「香港學校全面實施校本管理利大於弊」,「校本管理」就是關鍵詞。當然,「香港」一詞也是,因為它限定了辯題的範圍。又比方說,「精英教育比普及教育更有利於香港社會發展」,「精英教育」、「普及教育」和「香港社會發展」就是關鍵詞。關鍵詞的分析,往往決定了己方所起之line,甚至決定了勝敗的關鍵。由於篇幅所限,這裡先不詳談如何分析,筆者只是想強調一點:關鍵詞的分析,並不純粹是對有關字眼作邏輯性的界定(defining the term logically),而是有策略地而又不致詭辯的界定(defining the term strategically but not sophistically)。比方說,「校本管理」一詞,到底是界定為一種教育理念,還是界定為《校本管理條例草案》這項政策呢?「精英教育」一詞,應該按一般人約定俗成的理解來界定,還是按教育社會學的學術定義呢?「社會發展」一詞,是憑常識來界定,還是查找社會學的定義呢?
「拔尖」中的提問和回答,難度最大,又最容易讓人誤以為可留待臨場應對。筆者不反對臨場應對,這是本次比賽的本意。但臨場應對不等於臨場應付。前者是建基在己方line的前提下,預測對方的line、分論點、可用論據,繼而全隊發揮集體智慧,共同研究提問和作答的方式及語句,然後在比賽中細心聆聽對方辯詞是否出現己方所預測的論點論據,有序地進行反擊。後者只是毫無計劃的盲目回應,極有可能打亂己方的line,學生既學不到什麼,更減低比賽取勝的機會。
(文章由鄧飛先生提供)
〈回頁頂〉
辯論小貼士之三
拆題起line 的第一步︰拆題的流程
經常會有辯論隊在比賽後不服評判的仲裁,覺得評判聽不懂己方說理,或者評判有立場偏見。筆者不細論評判的問題,祇想提醒一點︰
在有評判的比賽當中,評判永遠是對的。
當你抱怨評判沒聽懂你的說理時,應反過來想想︰你的陳辭表達得是否足夠清晰,令評判在三到四分鐘的短促時間限制內聽得懂呢?
當你抱怨評判對辯題立場有偏見時,又應反過來想想︰你的說理分析是否理據充分、強而有力,而足以令評判折服呢?
因此,辯論拆題起line 的第一準則就是︰是否有利於說服評判。
第二準則是︰這條line 的難度,辯論隊隊員的水平是否足以表達得了。
明白了上面的參賽前提後,可以按以下步驟拆題起line︰
-
分析關鍵詞的定義
如筆者上篇文章所言,定義關鍵詞不僅僅要合乎邏輯的,更要有策略。因為辯論題目的關鍵詞通常不止一種定義,每種定義都可以是合乎邏輯,那麼就必須在不同定義之間作出對己方立場最有利的選擇。
以下列題目為例︰
「香港學校實施校本管理有利於提高教育水平」
關鍵詞是「校本管理」。這個詞至少有三種定義︰
- 官方定義,也就是目前的《校本管理條例(草案)》 ,應找來原文,全文閱讀;
- 學術定義,「校本管理」是九十年代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可翻查教育學的辭典獲得;
- 日常理解,也就是一般人通過傳媒報導所得的對「校本管理」的印象式的理解,可透過報紙雜誌報導獲得。
再看以下題目︰
「香港學校實施《校本管理條例(草案)》有利於提高教育水平」
這條題目是純政策性題目,因此只有兩種定義選擇︰官方定義和日常理解。
再看最後一題︰
「香港教育應全面落實校本管理這項教育理念」
這條題目是非政策性題目,因此也只有兩種定義選擇︰學術定義和日常理解。
是否利於評判理解,既取決於定義,也取決於辯論員的表述。故此,應該不斷提高辯論員的表達能力。只有在辯論員水平無法再提高的情況下,才純粹考慮定義對評判理解的利弊影響。參考以下利弊分析表︰
|
官方定義 |
學術定義 |
日常理解 |
利 |
界定精確,容易起line。 |
界定精確,容易起line。 |
評判最容易理解,辯論員最容易表述。 |
弊 |
內容繁雜,不利評判短時間內理解。 |
內容通常較抽象,辯論員不易表述。 |
界定模糊、片面,容易被駁倒。 |
-
分析題型
根據《辯論小貼士之一》,有至少三種題型︰應/不應、同一政策利弊比較和不同政策的比較。
題型一︰應/不應
如果是政策性題目,例如「政府應/不應採取某政策」,那麼至少考慮以下三點︰
- 需要性。該政策解決什麼問題?在多大程度上能解決?
- 可行性。目前的法律許可嗎?要花多少資源?社會認同它嗎?
- 副作用。該政策雖然解決了問題,但會帶來新問題嗎?
如果是非政策性題目,例如「子女應供養父母」 ,那麼可以按下列思路展開︰
- 區分這個「應/不應」後面所指,是目的還是手段︰例如,子女供養父母的行為本身就是目的,還是供養只是達至孝道目的之手段?
- 若是目的,為何要確立這個目的?例如,供養行為本身就是目的。那為何要子女供養呢?為何不能要求政府、社會、甚至自己供養呢?
- 若是手段,這手段是否滿足此目的之最佳手段呢?例如,體現孝道一定要通過供養嗎?
題型二︰同一政策利弊比較
這類題型有三點要分拆整理好︰
- 利弊的對象。也就是說對誰有利、對誰有弊?是社會大眾有利,還是對個別階層、團體有利?
- 利益的時效。也就是說是長遠有利,還是短期利益?
- 利弊的衡量標準,這是最重要的。分為︰可量度的,例如金錢、民意傾向、環境保護水平等;不可量度的,例如社會道德水平的變化等。
題型三︰不同政策比較
這類題型要謹記目標為本,例如︰「精英教育比普及教育更有利於社會發展」一題。「精英教育」 、「普及教育」 、「社會發展」 是關鍵詞,定義方式參考上文。這裡要提醒的是,「社會發展」是目標,前兩者只是手段而已。整條line 必須緊扣這個目標,不可變成純粹比較兩種手段哪種更好。
上文按策略利弊和不同題型來羅列拆題步驟,讀者看上文可能覺得頗為繁瑣。這裡再次提醒,如果想進行一場高質素的辯論比賽,如果想藉著辯論比賽學到更多的東西,那麼請謹記一點︰
為什麼辯論要強調理性呢?如果把「理性」理解為科學化地思考和系統地操作,那麼上文拆題(以及下次談起line 和反駁準備)的操作流程,就是辯論比賽的理性之處。
(文章由鄧飛先生提供)
〈回頁頂〉
辯論小貼士之四
語常會初中辯論賽 ── 初賽檢討
觀察了幾場初賽之後,有一些意見可以提供給參賽的隊伍,希望能令接下來比賽的隊伍更有策略地掌握好比賽規則。
時間控制
根據修訂的規則,交互答問和智囊團環節有了二十秒的準備時間。雖然二十秒很短,但在激烈的比賽當中,這是十分寶貴的。不過,請謹記:
無論任何時候,在你發言之前,都應該向主持示意!
這並不僅僅是禮貌問題,這更是提醒計時員開始計分的一個重要步驟。另外,當計時員示意時間到了的時候,切勿繼續發言!因為逾時部份的發言無論怎麼精彩,按照通常的辯論規則,評判是可以不予理會的。辯論員不可能指望「除笨有精」,希望以發言完整的得分來彌補逾時的扣分。
逾時,僅僅意味著扣分。
聆聽問題
在交互答問和智囊團環節,如果聽不清對方發問,能否要求對方重新再問一遍?規則沒有名言,但是策略上不應該這樣做,看下表:
辯論員/評判 |
聽得清 |
聽不清 |
聽得清 |
I |
II |
聽不清 |
III |
IV |
所謂聽得清、聽不清,不純粹是發問者的表達問題,也同時是聆聽者的聽力問題。共有四種可能:
第 I 種情況 |
辯論員和評判都覺得自己聽得清發問者所言,即使發問者問得不甚了了,負責回應的辯論員仍覺得自己可以回應,這種情況沒問題。 |
第 II 種情況 |
辯論員覺得自己聽得清,雖然評判聽不清,但是回應者仍可回應,沒有要求重新發問的需要。 |
第 III 種情況 |
辯論員聽不清,但評判覺得問得很清楚,這是令人憂心的。從策略上言,仍然不應該要求對方重新發問。理由是,這等於告知評判,你們的聆聽能力有問題,這就給予評判較負面的印象。正確的做法是,借機重申己方最重要的理據,強化評判對己方立場的理解和認同。 |
第 IV 種情況 |
辯論員和評判都聽不清對方問些什麼,那還用擔心什麼呢?跟上面的做法一樣,借機重申己方最重要的理據。這是評判是不會怪責你方答非所問的,因為他們也聽不清! |
溝通問題
到底辯論員和智囊團之間的溝通可以進行到什麼程度呢?
從比賽規則來說,根據規則第二章第18款:「比賽進行時,台上參賽隊伍(包括辯論員和智囊團成員)可有溝通,但不應妨礙比賽之進行或其他辯論員之發言,否則主席有權予以警告或制止該類妨礙比賽的行為。」由此可見,對溝通的規限不在於溝通的方式,而在於溝通會否帶來副作用 ── 妨礙比賽的進行。智囊團與辯論員之間既可以用卡紙,也可以用語言溝通,只要此行為不致於影響比賽進行即可。
當己方辯論員正在發言時,智囊團可否繼續用卡紙或言語與之溝通呢?雖然這樣做未必一定會干擾比賽的進行,但是正在發言的辯論員難免被迫一心二用,既要發言,又要顧及智囊團,可能反而造成表達不流暢,因而失分。
(文章由鄧飛先生提供)
〈回頁頂〉
辯論小貼士之五
語常會初中辯論賽之初賽評論
語常會全港初中辯論賽的初賽經已完成,雖然參賽的全部都只是中一至中三的學生,就各場賽事的表現,其實已經遠超當初的預期;各參賽學校的老師所付出的努力和各位同學的演出水平,令人印象深刻。
八強即將產生,趁此機會向各參賽學校反映一下比賽情況,就各參賽學校需要留意的地方提供一些意見。
第一:今次語常會舉辦初中辯論賽,目的並非為增加一個拿獎盃的名堂。因為假如有100間學校參賽,最後亦只會有一隊總冠軍,其餘99隊都肯定會「輸」;因此語常會今次活動的目的是為各參賽學校提供一個參與教育活動的機會,希望通過辯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有趣的語文活動,藉此激發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習動機,以及養成理性溝通、團隊合作的態度。
學生即使拿回去的不是獎項,起碼也是一個愉快學習的經驗。失敗固之然會有挫折感,但在求學時期、在課外活動的學問比試上,受到挫敗也是正面的。因為將來面對人生的諸多挫折,小朋友需要及早鍛鍊情緒智商。「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挫折是正常的;小朋友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
今次語常會更加特意為評判和參賽學校提供了講座,邀請教育界專業人士為參賽學校的老師和出任評判的人員作出賽規以及活動管理的基本指引,希望學生可以通過參與今次活動得到較為正確的學習反饋。而培訓材料亦包括了部份管理和技巧上的指引,方便減輕老師的工作壓力。
正正由於大會較為注重學生的整體平均參與,以及較為全面的發言機會,對於若干側重個人表演風格的學校或學生未必合適。而就評分而言,亦可留意到「均衡表現」的隊伍比較容易「出線」。這點亦是舉辦活動之前,經已提醒所有參賽學校要注意的地方,而賽果亦很大程度反映了大會的要求。
除提醒參賽學校不要過於注重「勝負」以及「台上演技」之外,亦要提醒各老師在培訓或準備出賽時要留意的「通識事項」。
由於涉及初中學生,要鼓勵他們理性溝通,對於如何正確運用「思考方法」可能對某些負責一般課外活動的老師造成一定壓力。大會已安排顧問為各參賽學校解答比賽過程之中所遇到的問題。尤其是涉及初中學生未必有系統培訓支援的「思考方法」範疇。如有關範疇在教科書之中未能顧及,各位老師可參考以下書籍:
- 葉保強《思考與理性思考》商務印書館1995年8月
- 何秀煌《邏輯-邏輯的性質與邏輯的方法導論》
- 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 Cederblom 《Critical Reasoning,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sing arguments and theories》, Jerry Cederblom, David Paulson, Wardsworth Publishing, 1991
- 柯比《邏輯導論》(公開教育學院參考用書)
- 陶國璋《思考的盲點》中華書局1994年3月
- 陶國璋《開發精確的思考》中華書局1994年3月
- 羅秉祥《生死男女 ── 選擇你的價值取向》突破出版社1995年4月
- 陳耀南《論題的假設、證明與反駁》(油印手稿,港台提供)
- Austin J. Freeley, Argumentation and Debate - Critical Thinking for Reasoned Decision Making (另中譯本:河北大學出版社《辯論與論辯》)
- 張靄珠《謀略之戰 ── 辯論賽的理論、籌劃與運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至於中文大學辯論隊的教材《慎思明辨》未必適合初中使用,可容後整理好再提供予語常會考慮。
關於思考方法運用的例子:某些命題要求對賽雙方進行「利弊」比較。從語理邏輯上來衡量,比較後果有四個,1.利多於弊,2.弊多於利,3. 利弊相等,4.利弊不可知。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可能仍是用「非黑即白」的角度去理解社會問題,以為「利多於弊」的反對立場必然只可以是「弊多於利」,不過這種思維方式其實會窒礙學生的思想發展,令學生容易養成凡事採取極端對立,而不是客觀討論的態度。負責培訓學生的老師應該小心注意。
對於命題的處理以及事前的分析準備工作環節,亦要提醒參賽學校不要過於注重取勝技巧等部署,而是應該鼓勵學生從多角度進行資料搜集和分析討論。例如有關《安樂死》的題目,某些隊伍可能會覺得將定義採取「狹義」會較易掌握和取勝。從比賽增加勝算的角度來衡量也許無可厚非,不過在現實世界之中,事情其實並非只會按某一方的理解去發生。「安樂死」作為一個經已客觀存在的事實,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也會有不同的定義,從最狹義的「由醫生終止無效治療」到最廣義的「由病人主動尋求無痛死亡」也是真實存在的。
又或者有關《按學生所長分班》的題目,從某一角度可以假設為「按學術成績表現分班」,亦即傳統理解的「精英班」;不過「所長」一詞,亦可理解為「學生的性格和非學術特長」作為分班的劃分基準!體育天份也屬於這一類。因此按「廣義」的話,不一定推算得出只有「精英班」為唯一可能。
對賽雙方需要考慮的範疇其實很多時都會涵蓋兩個極端之間的不同界定程度。評判對於學生願意「多角度思考」的評價遠高於刻意「避重就輕」的定義方式。請各位老師為協助學生準備時要留意。
在雙方按不同定義方式界定題目主要字眼的時候,雙方有責任為評判澄清「定義分歧」,否則評判不可能客觀評核表現(各自陳述變成論而不辯,並不考慮對方的立場是否有值得討論的地方)。
面對定義分歧的時候,對賽辯員不一定要一頭裁進去「指責」對方「歪曲題目」、「以偏概全」等等。因為對?不等於辯論。辯論員應該「先退一步」,指出對方的定義方式是否「不合理地局限了討論的客觀性」,讓評判有時間冷靜思考一下。另外也可以用一個「證謬」的方式,將對方不合理的定義文字「鑲嵌」到命題之中,讓評判從「修改了的題目」判斷有關文字是否可取。
台上對答技巧的運用,先前在培訓環節已有提及,現特地重溫。
部署答問起碼要有三層考慮:
- 有資料在手則據實回答(事實勝於雄辯)
- 證據較弱則按邏輯回答(講得出道理也好)
- 假如連邏輯也不易講清楚,那就起碼按「推理」來回答(語言技巧中的比喻、寓言等借力技巧可供援引)
答問要令人覺得認真,因此不論是否「覺得」對手的問題無聊或離譜,也要認真對待,這是印象問題。但答問有一定的程序,才能方便評判吸收以及避免流於「對?」:
- 先澄清問題,用自己的語言簡潔歸納對手的質詢,用意是令自己將要提供的答案放在最有利的位置才出台;
- 接著指出問題有何「不妥」的地方、或反過來誇獎問題「提得真好」,導入自己要提供的答案;
- 正式提供答案,作出簡潔的論證;
- 作一個小結,返回主線或副線,或順勢提反問。
如時間不允許,第1部可省略,由第2部的「引言」包裝處理,例如:
- 對方的提問沒有考慮先前我方己指出的……
- 這問題正正顯露出對方沒有正確理解……
- 所提出的刁難其實對方自己也解決不了……
- 命題要求比較利與弊,即使我答你「有弊」也請你先檢討是否有作出過比較……
同時亦要提醒各參賽學校,大會的目的是鼓勵多角度思考;由於台上演出的只是初中學生,對於「嚴肅的邏輯思維」其實評判不會「強人所難」。因此台上的問答和智囊團環節不應局限在追問重點和細節的爭拗,而是提醒評判留意辯論員的思考闊度和深度;對於一些「意料之外」的材料或觀點,評判會比較看重。
語言運用方面,適宜多採用輕鬆幽默的處理手法,讓氣氛不至過於緊張,這樣對於小朋友本身也會較易控制情緒,避免流於「意氣用事」。這屬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考慮,請各學校及老師慎重研究;到底將來我們的小朋友討論問題的時候是「溫文活潑」還是「弩拔弓張」,各位適宜未雨綢繆。
對於如何避免人身攻擊,這點各位也要考慮。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用語可能不覺得是問題,因為成年人比較成熟、懂得分辨;但對於小朋友就不一定是好習慣,例如指責對方「膚淺」、「強詞奪理」、「顛倒是非」等等。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只是「演技」,但對於小朋友就可能覺得是真的指責。這也是屬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考慮,請各位慎重研究。
至於用語是否「粗鄙」,這點應當留給語文專科的學者回答。我或者也在這裡分享一下個人心得,就是:思想上的粗鄙比語言上的粗鄙更不可取。
因此我會較為注重在對賽時是否涉及人身攻擊或者其他不當的指控等問題。假如真的要從小朋友的陳詞中求證是否言語屬於「粗鄙」,其實也必須看上文下理、客觀理解;否則只就個別字眼來挑剔,屬於矯枉過正。
例如有一位同學在台上發言時引用民間順口溜「唱大戲、放大屁」,有人認為屬於粗鄙,不過假如在《紅樓夢》、《笑林廣記》,以至於魯迅的文獻中也有類似引用,那麼算是文學技巧還是粗言穢語?似屬見仁見智。
關於如何引導學生正確運用語言,這點相信要留待學者們進一步作出指引。以上意見謹供各位參考指正。
(文章由蕭少滔先生提供)
〈回頁頂〉
辯論小貼士之六
教練心得 ── 如何備戰?
有很多辯論比賽到比賽當日或一小時之前才決定正反的站方,這個情況其實已經不算「恐怖」,例如中大和港大每年的「傳統節目」── 兩大辯論賽,比賽一個小時前才公佈題目,同時決定站方。所以,「臨場抽正反」並不算最恐怖。
比賽大會一般都會在比賽之前一段時間公佈比賽題目的範圍,再在若干天之前公佈具體題目,最後才決定站方。
這種安排的目的,是想盡量拓闊學生的思考空間和知識領域,以免為辯論而鑽牛角尖。很多時候,一些學問和道理是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反復推敲才能得出,過早以命題限制學生的涉獵範圍其實也不一定是好事。因此只要好好利用公佈比賽題目範圍後的時間,對比賽準備工作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或者先在這裡交代一下「準備比賽」包括哪些項目和程序,大家會較為容易明白。
假設大會提供了題目的「範圍」,而並未公佈具體題目字眼和站方:
第一步: |
對命題的範圍進行初步評估,搜集社會輿論對相關議題的主要立場和論點 |
第二步: |
確定有關爭論的主要爭拗點,對不同專題進行分析理解 |
第三步: |
將不同立場按不同專題分配「正、反」站方 |
第四步: |
隊員分三組工作,台上人員分正反兩組,輔助人員作為資料組(對台上進行支援);整理好初步資料之後,進行理論分析層面的資料搜集(確定主要爭拗點的理論基礎,尤其是不同的專家意見) |
第五步: |
統合材料,按論證架構正式制訂不同命題的正反雙方主線 |
第六步: |
制訂副線,以及調節主線和副線的變化配合 |
第七步: |
雙方試驗反駁線,對主、副線進行「壓力測試」(包括模擬辯論、質詢對答等),對不足之處進行檢討、修訂、改善 |
第八步: |
如修訂部分對重要爭拗點,包括基本假設、基本數據、主流意見等造成不能迴避的難題,辯論員可能需要對主線和副線進行修正。 |
在整體工作完成之後,在準備過程之中所累積的提問、質詢、答辯等材料,收集整理好作為「台上答問」以及「智囊團」使用的材料。
由於正反雙方的工作都已準備過,到真正「抽正反站方」的時候,其實只是辯論員將已經準備好的材料加以修正和更新而已。即使題目的字眼與原本準備的有所出入,辯論員經過先前的「熱身」,碰過不同的釘子,解決過不同的問題,對於適應題目也是相對容易的。
負責輔導的老師和教練可以按以上的方式,按自己學校的情況進行修訂使用,並且對流程進行有系統的記錄和監察,為下一輪的活動打好基礎。
世界上沒有「學得太多」這回事,多準備了的題目和材料會成為學生的知識和日後比賽使用的材料。
也要提醒各位老師和教練: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實一隊辯論隊的培訓也要設定分階段的合理目標。做一個最簡單的分析:100隊參賽,只有一隊是冠軍,其餘99隊都「肯定會輸」。因此對於「輸了怎麼辦」的準備其實是要比「贏了怎麼辦」的功夫重要得多。
同學拿到手的「成績表」不應該只是「贏、輸」這麼簡單,而是對於各項「可評核的技術水平」達到甚麼程度,可以有客觀科學的反饋;這些評估範圍可包括如下:
- 知識、資料搜集
- 思考方法、邏輯思維
- 聆聽分析能力
- 發言技巧,語文水平
- 團體合作、自律、崗位責任表現
對於上述的準備步驟,起初推行當然會拖泥帶水,但逐漸熟習之後,每個環節所花的時間也會逐漸縮短。為怕跌倒而不學走路,難道一輩子在地上爬?
其實兩大辯論賽的時候,所採取的準備步驟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地方,只是限定用「分鐘」作為計時分段。其實從最初的平日練習也是先以「日」為準,繼之以「小時」為準,最後才到達以「分鐘」為準的;也是循序漸進的。
再進一步分析,其實這裡涉及兩種不同的學習理論和模式:第一種是以「突破」作為學習手段,所謂「一理通百理明」,在集中研究和解決了一個具體問題之後,所學到的方法可以「普及」、套用到其他的學問範圍;第二種是以「適應」作為學習方式,所謂「集思廣益」,並不追求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學問,而是因時制宜,在不同情況下可以嘗試不同的解決手段。
兩種選擇都各有利弊,例如第一種手段比較簡單,可以較易學習;但在熟習一定的模式之後,需要對不同情況作出適當判斷而不拘泥於某一種「公式」,這就需要深入考慮。小朋友學習用一個鐵錘去打一口鐵釘當然不是很難,難就難在當他愛上一個鐵錘之後如何向他解釋「並非所有問題都是一口鐵釘」,那才是問題。
對於靈活運用「應適」手段去解決問題,當然比較實用;但對於學生的智力成長早晚會踫到的局限,則未必每個人都會考慮。亦即如何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經驗的逐步僵化、苟且,變成因循,這也是需要及早留意的。這一點在《中國人的性格》一書早有提及,而李約瑟在討論中國科技文明局限的時候也有相類似的論述。就是當思維方式習慣為「直觀」之後,未必會進而尋求改變和突破固有的經驗,因為「所有問題都已有相應或可援引的解決方法」,對於「經驗以外」的科學世界和深層原理,會相對缺乏突破的動機。
因此從教育的角度出發,最理想的安排是讓學生有機會涉獵兩種手段。例如多提難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嘗試解決,也同時讓學生學習使用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法。只要提出的問題保持新鮮多變、由淺入深,可以讓學生逐步習慣挑戰難度,嘗試不同方法的長短,從比較反省培養突破創新的思維,而不會過份依賴某一些「固步自封」的手段。
之前與文化界人士余非小姐在參與一些學界活動的時候,也留意到一個頗令人擔心的情況:就是香港的學生「年紀越大就越缺乏創意」。希望這個情況並非普遍,但假如真的是這樣,也有可能是過份迷信和依賴工具。先前我撰寫的中大辯論隊培訓手冊,當中有一段叫做《快速食糊法》的文章,原意只是說明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就起草主線,結果大部份人都只是依樣畫葫蘆,將「快餐」當成「全餐」!有點啼笑皆非。其實「看地圖」怎麼可能變了「去旅行」?那只能是「準備出發」的參考而已。
目前學界辯論面對的風險不是學生沒有興趣參與和學習,而是辯論員被冠以不切實際的期望:許勝不許敗;一旦落敗,不能求諸自我反省改進,反而推卸為外界的責任,例如大會安排不妥、評判偏心、題目偏怛,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過份重視成績反而令學生失去了參加課外活動的樂趣。希望各位詳加考慮。
(文章由蕭少滔先生提供)
〈回頁頂〉
辯論小貼士之七
辯論比賽中思維能力和語言技巧的要求 ──「語常會初中辯論比賽」初賽及半準決賽賽後檢討
辯論比賽首先是思維能力的較量,同時又是語言技巧的比試。辯員在辯論比賽的表現,一要靠平日的不斷訓練,二要靠獲知辯題後的全面準備,三要靠臨場的應變發揮,貫串以上三者的,則主要是思維能力和語言技巧。
以下內容,整理自「語常會全港初中辯論比賽」2006年2月27日初賽後的檢討會評語,以及2006年4月22半準決賽賽後評語,簡略說明一下辯論比賽中思維能力和語言技巧的基本要求。
一、思維能力
辯論比賽首先是思維能力的較量。思維能力主要表現在:分析辯題、綜合資料、維護或攻擊辯題、評估己方和友方的強弱,以調整維護或攻擊的策略。
-
辯題的類型
辯題一般可以分為三類:事實辯題、價值辯題、政策辯題 (Freeley, 1996 [1990], pp. 58-60):
a. 事實 (factual) 辯題: |
例如「兒童觀看暴力電視劇集,會變得暴力」、「胎兒是人」,這類辯題的爭議點在於辯題內容的真還是假,而真假的判斷一般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準則。這類辯題也常見於科學探索之中。 |
b. 價值 (value) 辯題: |
例如「校本評核比校內評核更能準確反映學生的能力」、「墮胎是不道德的」,這類辯題的爭議點在於辯題內容所表達的價值觀,而認同或者否定某種價值觀,則取決於所選擇的信念系統。例如比較校本評核與校內評核,正反雙方便要在「更重視評核的效度,還是更重視評核的信度」這二者之間,提出選擇的理由。 |
c. 政策 (policy) 辯題: |
例如「學校應全面禁止垃圾食品」、「政府應禁止墮胎」,這類辯題的爭議點在於應否執行辯題提及的措施。由於凡事總有利有弊,因此,政策的辯論,很多時候涉及權衡利害、輕重,而且常有妥協的成分。 |
事實辯題是價值辯題的基礎,價值辯題又是政策辯題的基礎,例如,要支持「政府應禁止墮胎」,首先可能要說服別人「墮胎是不道德的」;要說服別人「墮胎是不道德的」,又可能須先行論證「胎兒是人」。事實辯題是所有辯題的基礎,換言之,辯論最終還須以事實(尤其是具體的數據)為根據。
政策辯題已包括了處理事實辯題和價值辯題的最基本要求。而純粹的事實辯題局限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實證證明上,純粹的價值辯題又限制在價值系統的比較和選擇中,二者對初中學生要求不免稍高。因此,初中學生的辯論比賽,還是以政策辯題最為常見。如何分析政策辯題,如何綜合各方觀點和事實,以維護和攻擊政策之應否施行,也便成為初中學生辯論比賽的關鍵了。
-
政策辯題的分析、維護和反駁
政策辯題,通常涉及一個解難的情境 (problem-solving situation),或者是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 (means-end relation)。也就是說,世界或社會正面對某些難題,於是人們提出一個或一套方案,以解決該難題。政策辯題中的政策,就是解難的方案。因此,分析政策辯題,不但要了解該政策,還要能夠深入了解該政策所面對的難題,二者缺一不可。
以語常會初中辯論比賽半準決賽辯題「香港政府應立例禁止售賣魚翅」為例,辯題提出要求香港政府立例禁止售賣魚翅,但是為甚麼要有這個措施?根據我們的對這一題目的認識,當然知道背後涉及鯊魚瀕危的問題;如果錯誤揣摩辯題所針對的難題,辯論便無法開展。而辯論對知識的要求,也由此見到。
正反雙方在分析政策辯題的解難情境時,須考慮以下四道批判問題 (critical questions),並分別作出不同的維護或攻擊策略:
- 辯題涉及的難題是否嚴峻得需要以辯題中的方案來解決?正方須強調問題的嚴重性;反方則宜淡化問題,或提出殺雞不必牛刀,解決有關問題根本不必動用辯題提及的解決方案。
- 即使問題嚴重,辯題中的解決方案,是否能夠對症下藥,有效解決問題?正方當然要證明是能夠的;反方則須指出辯題方案如何未能切中問題的核心,只不過是隔山打牛。
- 即使辯題提及的方案能夠解決有關問題,然而,凡事總是利弊互見的,俗諺所謂「針無兩頭利」,因此,辯題中的解決方案有沒有副作用?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是否嚴重?正方的考量是:沒有副作用;或者有其他辦法輕易解決副作用的問題;又或者,由於問題太過嚴峻(於以上 a 項中分析),因此即使方案有副作用,但是兩害當取其輕。反方當然得強調措施帶來的其他種種新問題更麻煩,更不易解決;其中最常被反方提及的副作用,是方案即使原則上有效,但可行性低,實施起來也困難重重。
- 即使辯題中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沒甚麼副作用,還須考慮,有沒有其他方案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因而根本毋須實行辯題中的方案?最常見的,是提出以教育代替立法,以自律代替他律等。
辯題=建議解決方案
- 問題嚴峻嗎?
- 建議方案有效嗎?
- 有新問題出現嗎?
- 有其他解決方案嗎?
以上四項,正方須全面維護,但首務是 a 項和 b 項,至於 c 項與 d 項,正方固然要事先準備,成竹在胸,但還要視乎反方提出哪些觀點,再圖維護之策。反方有時可同時兼顧四項,但也可只突出其中一二,端視具體的辯題,以及正方實際的強、弱點何在。
以2006年4月22日半準決賽「香港政府應立例禁止售賣魚翅」為例,正反雙方的主辯在開辯時都能有效針對批判問題分別進行維護或攻擊。
正方首先提出鯊魚整個物種的死亡率高於出生率(事實命題),因此捕鯊是一種「不可持續」的行為(價值命題),不宜提倡(政策命題)。根據聯合國報告,如果人們繼續捕獵鯊魚,鯊魚十年內極可能絕種(事實命題),而鯊魚是海洋生態中重要一環(價值命題),鯊魚瀕危對整個生態鏈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a. 強調問題的嚴峻情形);而香港是全球最大魚翅巿場,涉及鯊魚數量14萬條(事實命題),因此,停止香港魚翅買賣是最有效的保護鯊魚生態的措施(b. 論證措施的有效性);魚翅沒有味道,營養價值低,捨之毫不可惜(c. 預先反駁措施並無不良後果)。
反方呢,則指出其實並非所有品種的鯊魚都瀕危,其中不足一半受威脅,況且捕鯊的真正問題不在數量,而在於捕鯊的手法不當(a. 淡化問題的嚴重性,重新界定問題的關鍵);而且一旦香港不再買賣魚翅,魚翅巿場自然轉到東南亞,問題仍存(b. 措施不能有效解決問題);香港若沒有了魚翅巿場的國際地位,反而失去了正面影響和規管捕鯊業的籌碼,加上香港奉行自由貿易,鯊魚一日未如象牙般受國際法規管、保護,政府不能違反國際原則輕言禁止魚翅貿易(c. 措施帶來不可解決的新問題);另外,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各人可有各自選擇,況且2003年香港人吃魚翅的數量已減少一成(事實命題),可見可以通過宣傳、教育,達致減少魚翅需求的效果(d. 其他同樣有效的措施)。
正反雙方在界定問題(a 項)時分別提出了「整個鯊魚物種有危機」與「只有部份鯊魚品種受威脅」的立論基點,雙方都十分聰明,而一場物種與品種之爭由此展開。雙方都能對解難式政策辯題的批判問題十分敏感,維護與攻擊各自生花,一起為我們表演了一場相當精采的開辯。
-
正反雙方維護和反駁
正反雙方主辯開辯之後,便開始反駁的階段。雙方要:一、估量 (evaluate) 友方在四項批判問題上的強處、弱點何在,強處要避其鋒,弱點要窮追猛打;二、也要估量自己有何弱點,並盡快修補 (fix-up)。友方的強處就是己方的弱點,友方的弱點便是己方的強處,強弱的互動和消長是副辯發言階段的關鍵。
正方要估量反方在四項批判問題上採取的策略和強弱情況:反方在哪項批判問題上表現最強?正方便要在相關項目上加以補救;反方在哪項批判問題上表現最弱?正方便要盡力反駁。正方的反駁主要不出以下四類:反方認為問題不嚴重是錯誤理解情境、反方認為措施沒有效果是錯誤了解措施、反方過度誇大了措施的其他問題、反方提出的其他代替方案並非等效。換言之,正方是通過反駁以維護辯題。
反方的任務則較富彈性,頗有游擊的意味。反方要不斷強化己方在四項批判問題上的觀點,選擇自己最有力的項目一再重申,並反駁友方的反駁。只要反方在四項批判問題的其中一項立於不敗之地,正方的維護便有無法修補的漏洞。
當辯論逐漸展開,雙方提出的觀點愈多,便要注意先後提過的觀點有沒有互相矛盾。這種情況反方尤其容易出現,因為反方總是在四個批判問題上攻擊正方,但四個批判問題所處層次並不相同,各項的前提有異:
- 項要講問題不嚴重,
- 項的前提卻是即使問題真的嚴重,措施也無效,而
- 項的前提則是即使措施有效,也有其他問題,到了
- 項,前提卻是即使措施沒有其他問題,
也有其他代替方案。如果不同副辯各自負責不同的批判問題,如何互相協調以免矛盾,便十分必要。正方在四項批判問題上則是一貫的:問題嚴重、措施有效、沒有太多嚴重的新問題,沒有同效的可代替方案,因此,只要夠謹慎,出現矛盾的機會一般較反方少。
辯論比賽中最常出現三種矛盾,下面再以「香港政府應立例禁止售賣魚翅」為例說明:
- 明顯矛盾 ── 例如一位副辯提出,魚翅是中國人重要的飲食文化,不能輕易放棄;另一位副辯則提出,要改變中國人吃食魚翅的飲食文化,要靠教育。究竟反方認為應否保留魚翅這種飲食文化?這裡便出現了矛盾。
- 隱含矛盾 ── 例如一位副辯提出,香港社會對禁賣魚翅未有共識,不能貿然禁止;另一位副辯則提出,香港人已逐年減少吃食魚翅的數量,因此靠教育改變文化是可行的。前者認為社會沒有共識,後者卻暗示了社會已漸有共識,這裡便又出現了矛盾。
- 雙刃劍 ── 有時,同一事實既可以作為正方的論據,又可以作為反方的論據,端看如何解釋。例如,「香港魚翅貿易佔全球最大宗」一事,正方既可以用來推論香港禁賣魚翅,護鯊效果立竿見影;反方也可以用來推論香港可以利用國際魚翅貿易地位左右捕鯊規管制度,以利護鯊。正反雙方便要爭奪這一事實的解釋權,正方要反駁友方的因果關係,反方則要證明有此因果的可能,以指出禁翅引申了其他問題。
-
反方分析辯題的特殊策略 ── 窄化辯題
正方和反方任務不同,正方要全面維護辯題,而反方以攻擊為主,只要證明辯題有部份不合理,整個辯題便無法成立。因此,有時反方會利用窄化辯題的策略,只攻擊辯題中的其中一點,而不及其餘。
例如初賽辯題「全港中小學應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反方可能認為只要否定了「小學應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整道辯題便不能成立,因此,專打小學,而忽略中學。這種做法在策略上無可厚非,但是,不免有點危險,一旦正方有較充分理由支持小學應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反方又沒有其他應變準備的話,反方便很難再辯下去。
因此,窄化辯題可以是辯論時的方向(例如重點主要放在小學),而不能完全依賴這策略(也得兼及中學)。
二、語言表達
辯論比賽既是思維的表現,又是語言的較量。在辯論中對語言的要求很高,由身體語言的大方從容,咬字吐音的清楚準確,到停連、語氣、語調的富節奏感與抑揚有致,到詞彙、語法、修辭等整體語言表達的得體和豐富多彩。以下主要講如何通過專業化的表達,顯出專家風範,而不是說些行外話或日常閒談的用語。
-
術語
若事物有一套不太複雜、已為大眾接受的專門用語,要盡量使用,以方便簡捷地表達複雜的概念,例如禽流感、人雞分隔、交差感染等,只要一提及,意義很易明瞭。又如辯題「學生應按專長分班」,便涉及許多學習的原則,評核的觀念,乃至近年常提到的學習風格等,這些內容便有許多相關的教育用語。辯論前,辯論隊員應按辯題開列一張學科用語清單,並熟習用語的意思;辯論其間,坐後排的智囊團應負責提醒辯員使用那些術語,以利表達。
-
邏輯謬誤術語
初賽時,常聽到有些辯員以「你錯啦、你咁講就唔通啦」等日常語言反駁友方,這些不是辯論語言。何謂辯論語言?例如,辯論中,如想指摘友方僅用一個孤例以推論全體成員的表現,把例子當原則,我們會批評友方「以偏概全」,如果改說「你想用一個例子,就當全部人都係咁,係唔係?」,便顯得很外行。
辯論語言的其中一部份是邏輯謬誤術語,「以偏概全」便是邏輯謬誤之一種。在中學生的辯論中,較常犯的邏輯謬誤還有以下三項,要特別注意:
- 在一齣動畫電影中,主角小豬的媽媽給小豬說了一個故事,大意是:從前有一個小朋友,很不聽話,最後,他死了。這故事之所以成為笑話,因為媽媽犯了一個謬誤,由小朋友不聽話,到後來死了,中間欠缺了許多因果上的環節。這種因果之間欠缺完整推論過程的謬誤,稱為「過度推論」。又如,一方說:「香港一旦實行小班教育,香港教育就會失敗了」,對手便應指出友方犯了「過度推論」的邏輯謬誤。
- 通常一件事有其好處,但總也會有壞處。在解難式政策辯題中,正方辯員由於立場關係,當然只提辯題措施的好處,但反方卻應指出同時出現的可能壞處。例如,傳統辯題「中學生不應談戀愛」,正方辯稱中學生談戀愛會影響學業,反方除了可以指出談戀愛未必影響學業外,更可說如中學生談戀愛,男女方一同讀書,或者可能帶來學習的動力。總之,每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不宜蔽於一偏。這類謬誤可以稱為片面辯護 (special pleading)、論證偏見 (confirmation bias) 或者單一謬誤 (one-sidedness fallacy),都是指只見其利(或弊)而刻意忽視其弊(或利)的推論。
- 偷換概念,或不相干謬誤,又稱為稻草人謬誤 (straw man fallacy),指有意無意間曲解別人的見解,然後批評、攻擊本非原意的見解,把稻草人當敵人,亂打一通,結果永遠是無功而還。如辯題「全港中小學應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反方把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解釋為要經常用普通話說話,因而指出許許多多常用普通話講話的缺點,但這並不能切中辯題的核心,便是犯了偷換概念的毛病。
前香港教育署曾經編印《理性思考訓練》(1991) 的公民教育教材,其中第四章教導學生認識常見的邏輯謬誤,可以參考。

-
表達套語
-
辯論比賽進行到即場問答的環節,要求辯論員具有臨場的應變和急才,初賽時有些辯論員在這一環節顯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回答。這時,辯論員可以用以下方法︰事先準備好一些比較通用的作答,當遇到真的無法回答的時候,至少可以用預先準備好的內容應付一下,總比啞口無言稍佳,也免得令自己失去信心。
然而,切記這只不過是無可奈何之下的權宜之計,而且,運用預先準備的內容,也不宜完全照讀,而應視為回答的基礎,真正作答時,最好還須加以適當的變化,以回應友方。或者,事先預備的通用套語只是作答的開端和結尾而已,正文部份則還待臨場回應。平日訓練,也可由隊員互相提問,共同探索如何既能運用通用套語,又能真正回應問題。
記著,過了初賽階段,正反雙方大都旗鼓相當,答問環節往往是決勝關鍵,過份依賴通用答案,問非所答,或不能正面回答提問,必失分不少。
-
辯論是用口語表達,不應照讀書面語,因此即使事先寫好稿子,也要將文字轉換成口語。初賽時有些辯員讀稿時未能把全部書面語變為口語,很不自然。這其實可以透過平日多練習,讓自己習慣把書面語轉化為口語。
-
有些說話不適宜在台上說,例如發言完結後,有些辯員會說︰「我今日講的就是這麼多。」但誰都知道每位辯員不會只發言一次。因此,如果想完結該段說話,辯員可以說「所以,我方認為今日的辯題是成立(不成立)的……」作結。
參考閱讀:
Freeley, A.J. (1990) 辯論与論辯。李健強、李書春、何美蘭譯,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前〕香港教育署。(1991) 理性思考訓練。香港:香港印務局。
(文章由林偉業先生提供)
〈回頁頂〉
辯論小貼士之八
初中辯論賽決賽觀後感 ── 蕭少滔
語常會舉辦今次活動的目的不在於多頒一個獎項,而是在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各位初中同學由初賽一直進入決賽,經過多場比賽之後,相信當中所獲得的學習經驗,比起任何獎項都來得重要。
語常會所注重的,也不在於台上數十分鐘的比賽;因為台上的發揮會受到不少限制,單是要在電視鏡頭前面,面對現場數百名嘉賓和觀眾即席比賽,對於初中學生來說,能應付這個心理障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況且學校剛剛考完試,學生和老師的負荷都實在很重。
語常會上下一心,為今次的活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為各參賽學校提供了充分的支援。相信今次的努力,絕對可以為各學校帶來難能可貴的教學活動參考。
更加難得的是各位小小辯論員在面對種種困難的時候仍能發揮自如,從容不迫地發言、思考、討論。希望在此代表各位評判和顧問對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各位家長轉達大家的關懷和鼓勵。各位小朋友辛苦了,暑假記得好好休息,消化和吸收今年的學習收穫。
關於比賽的評語,在比賽當日已經發表過。其他需要留意的地方,希望各位同學有時間的話,多些思考。
今次決賽的辯題在文字上有不少看起來是「灰色地帶」。其實同學需要留意一下大會在設定題目的時候,到底是希望同學如何處理,才能從活動之中取得最大的收穫和發揮得最好。例如同學對身處的社會環境是否了解,對世界性的事件能否從多角度思考,不同地方、不同人士的意見應如何分析及評估等等。其實也犯不著講求艱深複雜的邏輯或者精雕細琢的言詞,各位同學能平實地表述已經很好。
今次辯論所涉及的知識層面對同學們來說比較實在,例如何謂「假期」?何謂「值得紀念/慶祝」?社會如何取得休假的共識?對日常的生活又有甚麼影響?這些影響又應該如何「平衡」、本港和外地的習俗、法律等,對假期又有何規範呢?「法定假期」、「公眾假期」、「臨時假期」又有甚麼關係呢?假如「法定假期」重疊在「法定僱傭休息日」,又會怎樣處理呢?足球賽事主辦國當地的人民又如何考慮和衡量「放假」的利弊呢?等等。凡此種種都是一個社會的公民值得留意的事情。可見為何在歐美民主發達的國家,公開辯論是家常便飯,而亞洲一些注重公民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地區也大力支持辯論活動。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效是無庸置疑的。此外,老師和家長可以留意一下的是,雖然培養同學的自信和學習搜集資料當然是好事,但若辯論的題目太過抽離同學的日常生活,同學們難免只好從報章雜誌抄來一大堆「理論」和「數據」,這削弱了同學在辯論過程中學習思考的機會。
至於比賽設定的各個「答問」環節,分數比重特別高,而各自的發言時間亦很短,亦意味著要各位同學多聆聽對方的內容,多一點確實的回應,問和答都要實而不華才能好好發揮。
今次決賽的提問水平其實很高,各位同學都不會意氣用事,能夠冷靜和氣地進行質詢。而提問的方式也很細心,不是一味重複追問和強迫回答,而是通過「模擬後果」、「反問」等來促使對方提證和澄清。例如「四年一次,年年不同主辦國,豈不是變成臨時假期而不是固定的法定假期?」;「北京申奧也符合放假的條件,那麼是否又要放假才對?」這些問題其實提得很好,不只是問和答,而且能夠帶領討論到一些更廣闊的思考層面。
其中有一些神來之筆也很值很欣賞,其中一位辯員聽到「一次的事件不值得重複紀念」,懂得即場而且深入地思考對方的邏輯假設,反問:「出生也只是每人一次,為何生日年年要紀念佛誕、耶誕又要年年慶祝?」 從前上哲學課的時候,教授都提醒大家「一個好的問題有時比好的答案更難能可貴」,信乎。
性格是逐步培養而成的,成就也是逐步累績而得的。一場比賽自然會有勝負,一百隊參賽到最後只有一個冠軍,其餘九十九隊是否就無所得著呢?一次比賽的勝負實在不是最重要,比賽的重點要正確地放在「開放學習、反省改進」方面,那麼同學才能真正獲益。
祝願各位同學好好珍惜今年的經驗,用愉快的心情消化和吸收成果,來日在學業上,在社會崗位上充分發揮「理性溝通」的本領。
〈回頁頂〉